
笺记、表章。《宋书·礼志二》:“天子姬嬪,不容通音介於外,虽义可致虔,不应有牋表。”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外有 韦皋 、 裴均 、 严綬 等牋表。”
“笺表”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古代文书形式
笺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或皇室成员上书的一种文体,通常分为两类:
未定稿的文书
在文学创作领域,“笺表”可指书信或文稿的草稿,强调未经修改的初稿状态。
皇后权利象征
在清代,笺表被赋予特殊职能。例如顺治时期,皇后通过笺表统摄六宫,其效力甚至可约束妃嫔皇子,停用笺表被视为废后的前兆(注:此说法来自低权威性来源,需谨慎参考)。
文体特点
如需进一步考证历史细节,可参考《宋书》《顺宗实录》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如。
《笺表》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便签、记录的工具或文书。
《笺表》由部首“⺮”(竹)和“表”组成。部首“竹”表示与竹子相关,而“表”则是表示计划、记录等含义的字义。
根据《康熙字典》,《笺表》的笔画数为12。
《笺表》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笺”最早出现在《易经》中,用于指代用竹简作成的文字记录。后来演变为指代纸上的便签、信件等。
在繁体字中,可以使用“箋表”来写作《笺表》。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康熙字典》古汉字写法, 《笺表》的古汉字写法为“筧表”。
1. 他用一张《笺表》记录下了每天的工作计划。
2. 我收到了一张朋友写的《笺表》,上面写着她的生日聚会时间。
1. 笺纸
2. 笺信
3. 笺款
4. 笺谢
5. 笺状
1. 便签
2. 记事本
3. 纸条
4. 便笺
5. 信件
1. 记录
2. 文献
3. 史书
4. 文件
5. 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