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懼慚愧。 唐 陸贽 《奉天論拟與翰林學士改轉狀》:“承命竦恧,顧慚非宜,進退徬徨,不知所措。”
“竦恧”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由“竦”和“恧”兩字組成:
竦(sǒng)
本義為恭敬、肅立,如《漢書·禮樂志》中“竦然肅然”。引申可表“恐懼”或“驚動”,如“竦懼”“毛骨悚然”中的“悚”即通“竦”。
恧(nǜ)
指慚愧、羞愧,如《小爾雅》注“心愧為恧”,常見于“慚恧”“愧恧”等詞。
組合義
“竦恧”可理解為因敬畏或恐懼而産生的羞愧感,多用于形容人在威嚴、壓力或道德約束下的複雜心理狀态。例如,在古典文獻中可能描述臣子面對君主時的敬畏與自省,或個體因過失而同時感到惶恐與慚愧。
由于該詞極少見于現代漢語,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若您有具體出處或語境,可提供以便更精準解讀。
竦恧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為戰栗惶恐,形容非常慌張害怕的樣子。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豎和心,其中“豎”表示身體直立的意思,而“心”則表示内心思想的意思。
竦恧的拆分筆畫共有15畫。其中,“豎”部分有3畫,“心”部分有12畫。
竦恧源于漢代文人,後來被用作形容人們在恐懼、緊張等情緒下的表現。這個詞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經常出現,如《世說新語·文學》中有“竊見某人竦恧立于堤上”,形容一個人因恐懼而戰栗站在堤岸上。
在繁體字中,竦恧的寫法為「竦憮」,保留了原始字形和意義。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一些差異。竦恧在古代文化中是以“竦憮”來表示的,外形和現代漢字有一些不同。古代的“竦憮”字在字形上更加簡潔,不那麼繁複。
竦恧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較少,但在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例如,可以用于描述人物在面對危險或困境時的内心狀态,如“他竦恧地站在黑暗中,舉着閃光燈尋找出口。”
其他與竦恧相關的詞彙有:恐懼、惶恐、戰栗等。這些詞彙都可以用來表達人們内心的恐懼、緊張和不安的情緒。
與竦恧相反的詞彙是:泰然、自信、勇敢等。這些詞彙表示一個人在困難面前能夠保持冷靜、鎮定和勇敢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