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馬的意思、避馬的詳細解釋
避馬的解釋
(1).見“ 避驄馬 ”。
(2).謂下馬回避。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八》:“餘在南翰林,獨吏部各司以孔目是中見官,欲其避馬。餘曰:‘豈有朝廷司筆劄文翰之臣,乃下馬入委巷小人之家避一郎署耶?’” 明 于慎行 《穀山筆塵·制典上》:“《大明會典》:官員隔一品避馬,隔三品跪。”
詞語分解
- 避的解釋 避 ì 躲,設法躲開:避雨。避暑。避世。避諱。回避。避重就輕。避世絕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針。 躲就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馬的解釋 馬 (馬) ǎ 哺乳動物,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善跑,供人騎或拉東西:馬匹。駿馬。馬到成功。馬首是瞻(喻跟隨别人行動)。 大:馬蜂。馬勺。 姓。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避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同“避骢馬”
指回避侍禦史的典故,源自東漢桓典的事迹。據《後漢書》記載,桓典任侍禦史時執法嚴明,常騎骢馬(青白色馬),京城官員見其馬即避讓,故有“避骢馬禦史”之稱。後世用“避骢馬”或“避馬”代指對監察官員的敬畏,如唐代孟浩然詩句“本欲避驄馬,何如同鷁舟”。
二、下馬回避
指古代官員相遇時的禮儀制度。明代文獻記載,低品級官員需為高品級官員下馬讓道,如《大明會典》規定“隔一品避馬,隔三品跪”。這一制度體現了封建等級觀念,明代文人何良俊曾因拒絕為吏部官員避馬引發争議,側面反映其執行中的矛盾。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詩詞引用。其核心含義均與古代官場禮儀、等級制度相關,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兩種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避馬(bì mǎ)是一個漢字詞,意為避開馬匹或馬兒。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䚡,右邊是馬。總共有8筆構成。《康熙字典》記載,避馬的字形來源于古代印制的圖案,圖中馬匹的左側有個遮擋物,因此得名避馬。
在繁體字中,避馬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不同,但對于避馬這個字,其基本的字形結構并未改變。
以下是一些使用避馬的例句:
1. 躲到一旁避馬。
2. 萬馬奔騰,無處可避。
避馬可以和其他字組合形成新詞,如避馬溫泉,避馬山等。
避馬的近義詞可以是避開馬,躲避馬,回避馬等。
避馬的反義詞可能是迎馬,追馬,接馬等。
希望這些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