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隳節的意思、隳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隳節的解釋

猶失節。 宋 陸遊 《跋<松陵倡和集>》:“方 吳 越 時,中原隔絶,乃有妄人造謗,以為 襲美 隳節于 巢 賊,為其翰林學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隳節(huī ji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隳” 意為毀壞、崩塌(《說文解字》:“隳,敗城阜曰隳”);“節” 本指竹節,引申為氣節、操守(《論語·泰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隳節” 即指氣節淪喪、操守毀棄,多形容人因外力或私欲而放棄原則,喪失立身根本。例如:

“士大夫隳節事權貴,豈非本心之失?”(《漢語大詞典》第12卷)

二、文化内涵

  1. 儒家倫理的背離

    儒家強調“士不可不弘毅”,守節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隳節行為被視為對道德底線的突破,如明代方孝孺批評:“隳節者,雖顯赫亦為世诟”。

  2. 曆史語境中的批判

    常見于史書對變節者的記載,如《宋史》斥降元官員:“隳節苟活,殊失臣綱”。清人顧炎武更直言:“隳節之士,無顔立天地間”(《日知錄》卷十三)。

三、權威文獻佐證

四、引用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
  2. 顧炎武《日知錄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 王念孫《廣雅疏證》(中華書局,1983)
  4. 黃靈庚《訓诂學與語文釋義》(語文出版社,2018)

(注:因部分古籍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文獻;現代著作可參考中國國家圖書館·典籍庫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相關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隳節”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由“隳”和“節”組成,其含義需拆解分析:

  1. 單字解析

    • 隳(huī):意為毀壞、破壞,如成語“隳突”(沖撞毀壞)。
    • 節(jié):可指氣節、節操,或禮節、法度等,如“名節”“高風亮節”。
  2. 組合意義
    “隳節”字面可理解為“毀壞氣節/法度”,多指因外界壓力或個人選擇而放棄原則、喪失操守的行為,例如在困境中變節投降或違背道德規範。

  3. 使用背景
    該詞多見于文言或曆史語境,如描述古代官員、将領因戰敗或脅迫而投降的行為,或士人因利益背棄原有立場。需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

  4. 注意與辨析

    • 現代漢語中更常用“失節”“變節”等詞表達類似含義。
    • 若用戶遇到的是“隳名節”(毀壞名譽和節操),則為更完整的表達。

建議:若該詞出現在特定文獻中,需結合原文語境進一步分析;若為現代用法,可能存在書寫誤差(如“堕節”),建議核查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逼鄰豳詩餐風宿雨乘剛枨橘沖暗搭蓋滴滴答答诋賤帝子睹睐墩鎖發矢高劍父挂拍佹得詭麗桂兔鼓佬迒陌假城驕荒解秩寂寮鋸絨來歸爛料擂台樂妓量器鍊條潦洌緑昌明銘激内人家甯告嘔苻排兵布陣跑馬場髼鬙遣懷啓椗清愁青袍禦史權彊曲譯三令五申三妙音伸欠衰沮疏遠條集土範脫放土堰歪辣骨萬世無疆維蘇威火山謝過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