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正的意思、檢正的詳細解釋
檢正的解釋
(1).端正的操行。《晉書·陳輿傳》:“ 輿 雖無檢正,而有力緻。”
(2).檢驗核正。《宋書·律曆志上》:“如 和 所對,直以意造,率短一寸,七孔聲均,不知其皆應何律。調與不調,無以檢正。”《新唐書·高儉傳》:“由是詔 士廉 與 韋挺 、 岑文本 、 令狐德棻 責天下譜諜,參考史傳,檢正真僞。”
(3). 宋 官名。 宋 葉適 《上殿劄子》:“今自檢正、都司、六部列屬以及寺監,皆綱目之所在也。”《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年》:“詔檢正,累降指揮,申嚴行在﹝下﹞,於是遂罷諸路類試。”參見“ 檢正官 ”。
詞語分解
- 檢的解釋 檢 (檢) ǎ 查:檢查。檢測。檢讨。檢舉。檢校(刼 )。檢修。檢索。檢察。 注意約束(言行):檢點(a.注意約束言行,如“參加宴會時連吃帶拿,太不檢檢了”;b.查看是否符合,如“把行李檢檢一遍”)。
- 正的解釋 正 è 不偏斜,與“歪”相對:正午。正中(峮 )。正襟危坐。 合于法則的:正當(刵 )。正派。正楷。正規。正大光明。正言厲色。撥亂反正。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義。正氣。 恰好:正好。正中(恘 )
專業解析
“檢正”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意義圍繞着“檢查、核對、糾正”展開。以下是基于權威詞典和文獻對其詳細含義的解釋:
-
官職名稱(核心曆史含義):
- 主要指宋代中央機構中設置的一種官職。
- 職責:主要負責檢查、審核、糾正中書門下省(最高行政機構)各房(部門)的公事文書。其職能類似于現代的審核、校對、複核,确保公文的準确性、合規性和格式規範。
- 設置:宋初設于中書門下省,分“五房檢正官”。元豐改制後,廢中書門下,以尚書省掌行政,遂于尚書省設“都事”、“主事”等職,其職能與之前的“檢正”有承接關系。
- 來源依據:此釋義主要來源于《宋史·職官志》等曆史典籍和權威曆史詞典(如《中國曆史大辭典》)。例如《宋史·職官志一》記載:“檢正官,五房各一人,掌糾正省務。” 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也明确将“檢正”解釋為“官名。宋置,掌糾正省務”。
-
檢查糾正(動詞性含義):
- 作為動詞使用,意為檢查核對并加以修正、改正。
- 對象:常用于指對文字、書籍、文件、記錄等進行仔細的審閱,發現其中的錯誤、疏漏或不規範之處,并予以訂正。
- 來源依據:此含義在《辭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語文工具書中均有收錄。例如,《辭源》解釋“檢正”的第二義項即為“檢查修正”。
-
考訂(引申義):
- 在文獻學、學術研究領域,“檢正”有時引申為考訂、校勘的意思,即通過比對不同版本或依據可靠資料,對古籍文獻中的文字、内容進行考究和訂正,力求恢複其原貌或确定其正誤。
- 來源依據:此含義雖不如前兩者常用,但在涉及古籍整理、學術研究的語境中可見,其基礎仍源于“檢查核對并修正”的核心義,在《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中有所體現。
“檢正”一詞的核心内涵是檢查與修正。其最具體、最著名的含義是作為宋代負責審核公文的官職名稱。作為動詞,它廣泛用于表示對文字、文件等進行仔細核對并改正錯誤的行為。在學術領域,它也可指對古籍文獻的考訂工作。理解該詞需結合其曆史背景和具體語境。
參考來源:
- 《宋史·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記載宋代檢正官職的設置與職能。 (曆史典籍)
-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提供“檢正”作為宋代官名的權威解釋。 (曆史詞典)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收錄“檢正”詞條,解釋其官職含義。 (語文詞典)
- 《辭源》(商務印書館):收錄“檢正”詞條,包含官職和檢查修正雙重含義。 (大型語文、曆史工具書)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檢正”詞條,詳述其官職、動詞及考訂含義。 (大型語文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檢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釋:
-
端正的操行
指個人品行或行為的正直規範,例如《晉書·陳輿傳》提到“輿雖無檢正,而有力緻”,此處強調道德約束與端正的品格。
-
檢驗核正
用于描述對事物的核對與糾正,如《宋書·律曆志》中記載“調與不調,無以檢正”,意為通過檢查确保準确性。
-
宋代官職名稱
宋代設有“檢正官”,隸屬中書門下省,負責審核公文、協調六部事務,屬于行政系統中的重要職位,相關記載可見于《續資治通鑒》等文獻。
補充說明:現代語境中,“檢正”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學術讨論中。其核心含義圍繞“檢查”“修正”與“規範”展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贲育之勇敝蹻崇雅黜浮創垂催趣大慈大悲大姐誕信大氣輻射多變泛除婦業高梵給節犵豬骨肉團圓黑石脂和揉渹湱換景胡同蹇蹙簡煉寄公勁草鲸溪蠲蕩名刺蘑菇内骨内守鳥機貧潔迫真遷客前前後後切齒痛恨輕浪散關三師砂包沙崗上女申表食齧詩囿獸鼓手燭司獄體心土巴庚讬任王霸危證我私五内響銅鹹葅消憊下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