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端正的操行。《晉書·陳輿傳》:“ 輿 雖無檢正,而有力緻。”
(2).檢驗核正。《宋書·律曆志上》:“如 和 所對,直以意造,率短一寸,七孔聲均,不知其皆應何律。調與不調,無以檢正。”《新唐書·高儉傳》:“由是詔 士廉 與 韋挺 、 岑文本 、 令狐德棻 責天下譜諜,參考史傳,檢正真僞。”
(3). 宋 官名。 宋 葉適 《上殿劄子》:“今自檢正、都司、六部列屬以及寺監,皆綱目之所在也。”《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年》:“詔檢正,累降指揮,申嚴行在﹝下﹞,於是遂罷諸路類試。”參見“ 檢正官 ”。
“檢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釋:
端正的操行
指個人品行或行為的正直規範,例如《晉書·陳輿傳》提到“輿雖無檢正,而有力緻”,此處強調道德約束與端正的品格。
檢驗核正
用于描述對事物的核對與糾正,如《宋書·律曆志》中記載“調與不調,無以檢正”,意為通過檢查确保準确性。
宋代官職名稱
宋代設有“檢正官”,隸屬中書門下省,負責審核公文、協調六部事務,屬于行政系統中的重要職位,相關記載可見于《續資治通鑒》等文獻。
補充說明:現代語境中,“檢正”較少使用,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學術讨論中。其核心含義圍繞“檢查”“修正”與“規範”展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檢正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表示糾正、校正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檢字的部首是木,總筆畫數為12。
來源:
檢正這個詞源于古時的漢語,經過演變和衍生而來。它在古代并沒有明确定義,隻是用來描述對錯思維的調整和糾正。
繁體:
繁體字為檢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檢正的寫法為“檢正”或“檢証”,采用了更繁瑣的字形。
例句:
1. 他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希望能對項目進行檢正。
2. 經過反複檢查和檢正,文檔的錯誤得到糾正。
組詞:
補正、改正、糾正、校正、核正
近義詞:
改正、糾正、校正
反義詞:
錯誤、錯誤、誤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