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行公事,遵守法令。《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 元 無名氏 《延安府》第一折:“想俺這為官的,都隻要奉公如法也呵。”亦作“ 奉公守法 ”。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時事·史恩濤》:“如果奉公守法,毫無情弊,何至人言嘖嘖?” 歐陽予倩 《屏風後》:“會長在與不在,他們各位都是奉公守法,絲毫不苟的。”
"奉公如法"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嚴格遵守法令制度,秉公辦事,廉潔自律。它強調個人在公務或社會活動中,應以法律和公義為最高準則,不徇私情。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用法及來源:
遵守法令,秉公辦事
指行為嚴格遵循國家法律法規和公共準則,處理事務公正無私,不偏袒個人或小團體利益。這體現了對法律權威和社會秩序的尊重。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94頁。
廉潔自律,不謀私利
強調在履行公職或社會責任時保持清正廉潔,拒絕以權謀私,維護公共利益至上。
來源:《漢語成語大詞典》,中華書局,2002年,第327頁。
語出典籍
“奉公如法”由“奉公”與“如法”組合而成,最早可追溯至《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趙奢)奉公如法,上下平。”描述趙奢執法嚴明,公平處理權貴逃稅事件,奠定成語雛形。
來源:《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卷八十一。
後世沿用
曆代文獻如《漢書》《資治通鑒》均沿用此語,強調官吏需以法度為行事标尺。現代漢語中常與“克己奉公”“廉潔奉公”并用,突出公職人員的職業操守。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12頁。
適用對象
多用于描述公職人員、司法工作者或管理者的職業行為,如:“公務員須奉公如法,不得濫用職權。”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398頁。
近義與反義
來源:《新華成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231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十四條
公務員應當“忠于職守,勤勉盡責,服從和執行上級依法作出的決定和命令,按照規定的權限和程式履行職責,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
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注:此條款精神與“奉公如法”高度契合,體現現代法治要求。)
該成語濃縮了中國傳統“法治”與“德治”結合的思想,如《韓非子·有度》所言:“奉法者強則國強”,強調法律執行者的操守直接關系國家治理效能。其當代價值在于倡導依法治國與廉政建設的統一。
來源:《韓非子校注》,江蘇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5頁。
“奉公如法”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fèng gōng rú fǎ,其核心含義是奉行公事,嚴格遵守法令,強調公正無私、不徇私情的态度。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該成語指處理公務時以法律為準則,行事公正,不偏袒個人利益或情感。例如,官員在執法或執行政策時,需嚴格遵循法規,确保公平。
在現代語境中,該成語常用于強調法治精神,尤其在廉政建設或公共事務管理中,倡導以法律為準繩、杜絕徇私舞弊的行為。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史記》相關篇章或元代文獻《延安府》。
拔釘白閑霸衿犇亡冰翁博學多聞籌馬撺紅蹴毬頂門心渡濟讀秒多足類方兆翻蘇負逆附親覆衣感躍高扳鈎鐮龜人翰登杭劇沆瀁橫制紅鰕黃油趼足藉槀棘門軍計日開芭愣住樂賢靈後柳亸莺嬌流喝曼理冥然兀坐谧然甯濟譨譨頻伽壤流溶結色差神搖意奪實充石膏像石骨爽神說條念款四足聳肩田塍遐國消伏枭鏡行百裡者半于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