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烽砦的意思、烽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烽砦的解釋

烽堠和營壘。 唐 許棠 《塞下》詩之二:“塞深烽砦密,山亂犬羊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烽砦(fēng zhài)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烽”和“砦”兩個單字組成,主要用于古代軍事語境,指代兼具烽火報警與防禦功能的軍事據點。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單字釋義

  1. 指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信號。白天燃煙稱“烽”,夜間舉火稱“燧”,合稱“烽燧”。其核心功能是傳遞敵軍入侵的緊急軍情,屬于軍事通訊設施。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同“寨”,指用栅欄、圍牆等構築的防禦工事或屯兵營地,多建于險要地勢(如山隘、關隘),具有駐軍守衛、抵禦外敵的作用。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二、複合詞“烽砦”的釋義

烽砦指古代邊境或戰略要地設置的一體化軍事設施,同時具備以下功能:


三、曆史背景與關聯概念

烽砦在秦漢至明清時期廣泛使用,常與“烽燧”“烽堠”“邊堡”等術語互通,體現古代“烽燧制度”的運作邏輯:


四、現代漢語中的使用

當代語境中,“烽砦”屬曆史詞彙,多見于古籍、軍事史研究及文學作品,描述古代戰争或邊疆防禦體系。其近義詞包括“烽火台”“軍寨”“戍堡”等。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烽砦”是一個古代軍事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組成部分與功能

  1. 烽堠:即烽火台,通過點燃煙火傳遞緊急軍情。
  2. 營壘:士兵駐紮的防禦工事,用于駐守和作戰。
    兩者結合形成邊疆的警戒與防禦體系,常見于唐代邊塞地區。

三、文學例證

唐代詩人許棠在《塞下二首》中寫道:“塞深烽砦密,山亂犬羊多”,描繪了邊塞地區烽砦密集、局勢緊張的場景。

四、曆史作用

“烽砦”是古代軍事通信與防禦的重要載體,尤其在邊疆地區,承擔着警戒外敵入侵、保障軍隊調度的關鍵職能。

别人正在浏覽...

八到巴盧巴人砭俗采箋財政危機草蛇灰線騁說從容自如大膽包身雕臘發光帆布府丞魚工業豪絲懷甎賄脫江水不犯河水膠言結局孑遺激朗積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鹫峯寺吉祥止止卷地開景開展工作蝌蚪書客帳司老酒盧梭駡名末篇泥婆品頭題足千裡逢迎親藩罄吐區處诎指三貞搔背扒子神來氣旺深夜攝取勢不可當獸藁雙宿雙飛束伍四肢百體天車歪剌挽粟夏李相侔謝玄文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