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踐踏;糟蹋。《北史·隋紀下·炀帝》:“戊戌,敕百司不得踐暴禾稼。”《舊唐書·良吏傳下·潘好禮》:“今正是農月,王何得非時将此惡少狗馬踐暴禾稼,縱樂以損于人!” 明 袁宏道 《柳浪館雜詠》之四:“無人踐暴汝,宜近亦宜低。”
“踐暴”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指踐踏、糟蹋,多用于描述對具體事物(如莊稼、物品)或抽象概念(如規則、情感)的破壞行為。例如《北史》記載“敕百司不得踐暴禾稼”,即禁止官員破壞農作物。
古籍用例
字詞構成
使用注意
該詞帶有明顯貶義,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批判性語境,現代一般用“踐踏”“摧殘”等詞替代。
建議結合具體古籍原文理解其語境,若需進一步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踐暴》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踐”和“暴”兩個部分。
“踐”字的部首是“足”,它被稱為“步偏旁”,表示與腳或行走有關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13。
“暴”字的部首是“日”,它被稱作“日字旁”,表示與太陽、光明、顯露或爆發有關的含義。它的總筆畫數是10。
“踐暴”一詞的來源不甚明确,但它的含義指的是對暴力行為進行鬥争、反擊或抵抗。
在繁體字中,“踐暴”分别為「踐暴」。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就《踐暴》這一詞而言,它們的基本字形和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古代變體。
1. 隻有通過大家共同努力踐暴,我們才能創造一個和平的社會。
2. 這個國家正面臨着古老體制的踐暴,人們需要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組詞:踐行、踐諾、暴力、暴虐。
近義詞:反抗、抵抗、鬥争。
反義詞:寬容、和平、退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