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践踏;糟蹋。《北史·隋纪下·炀帝》:“戊戌,敕百司不得践暴禾稼。”《旧唐书·良吏传下·潘好礼》:“今正是农月,王何得非时将此恶少狗马践暴禾稼,纵乐以损于人!” 明 袁宏道 《柳浪馆杂咏》之四:“无人践暴汝,宜近亦宜低。”
“践暴”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释义
指践踏、糟蹋,多用于描述对具体事物(如庄稼、物品)或抽象概念(如规则、情感)的破坏行为。例如《北史》记载“敕百司不得践暴禾稼”,即禁止官员破坏农作物。
古籍用例
字词构成
使用注意
该词带有明显贬义,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批判性语境,现代一般用“践踏”“摧残”等词替代。
建议结合具体古籍原文理解其语境,若需进一步分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践暴》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包括“践”和“暴”两个部分。
“践”字的部首是“足”,它被称为“步偏旁”,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的意思。它的总笔画数是13。
“暴”字的部首是“日”,它被称作“日字旁”,表示与太阳、光明、显露或爆发有关的含义。它的总笔画数是10。
“践暴”一词的来源不甚明确,但它的含义指的是对暴力行为进行斗争、反击或抵抗。
在繁体字中,“践暴”分别为「踐暴」。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就《践暴》这一词而言,它们的基本字形和现代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古代变体。
1. 只有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践暴,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和平的社会。
2. 这个国家正面临着古老体制的践暴,人们需要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组词:践行、践诺、暴力、暴虐。
近义词:反抗、抵抗、斗争。
反义词:宽容、和平、退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