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藜杖。 唐 劉言史 《山中喜崔補阙見尋》詩:“鹿袖青藜鼠耳巾,潛夫豈解拜朝臣。” 宋 王安石 《晝寝》詩:“井徑從蕪漫,青藜亦倦抉。” 明 徐渭 《八月十八日阿枳三江觀潮夜歸示》詩之三:“ 阿宣 也鎖書堂去,獨曳青藜詠玉簪。”
(2).《三輔黃圖·閣》:“ 劉向 於 成帝 之末,校書 天祿閣 ,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黃衣,植青藜杖,叩閣而進。見 向 暗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煙然,因以見 向 ,授《五行洪範》之文。恐詞説繁廣忘之,乃裂裳及紳以記其言。至曙而去,請問姓名,雲:‘我是太乙之精,天帝聞卯金之子有博學者,下而觀焉。’”後因以“青藜”指夜讀照明的燈燭。 宋 王安石 《上元戲呈貢父》詩:“不知太一遊何處,定把青藜獨照公。”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金蓮燭,祥光普照,喜得紅雲飛繞,依稀似對青藜耀。” 清 陳鵬年 《冬日感懷》詩:“直廬夜檢青藜照,講幄朝呈《白6*虎通》。”
(3).借指苦讀之事。 明 孫仁孺 《東郭記·則得妻》:“衣冠俊雅,為姻親青藜抛下。” 清 陳維崧 《滿江紅·怅怅詞》詞:“問何為潦倒、青藜筆硯。老大怕逢裘馬輩,颠狂合入煙花院。”
(4).借指讀書人。 明 夏完淳 《軍宴》詩之一:“自愧青藜陪客座,幸從 細柳 識軍威。”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青藜漢語 快速查詢。
“青藜”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四種含義,其釋義與典故來源如下:
指藜杖
藜杖是用藜莖制成的拐杖,因顔色青黑得名。例如唐代劉言史《山中喜崔補阙見尋》詩雲:“鹿袖青藜鼠耳巾,潛夫豈解拜朝臣。”
夜讀照明的燈燭
源自《三輔黃圖·閣》記載的典故:漢代劉向校書天祿閣時,夜間有黃衣老人持青藜杖叩門,吹杖端生煙為其照明,并傳授《五行洪範》之文。後人以“青藜”代指夜讀燈燭,如王安石詩“定把青藜獨照公”。
借指苦讀之事
因劉向夜讀受教的典故,“青藜”被引申為勤學苦讀的象征。明代孫仁孺《東郭記》中“為姻親青藜抛下”即用此意。
代指讀書人
例如明末夏完淳《軍宴》詩中的“自愧青藜陪客座”,以“青藜”暗喻文人身份。
該詞既可指具體事物(藜杖、燈燭),也可抽象為勤學或文人群體,文化意涵豐富。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典故與詩詞用例,完整釋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
青藜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青”和“藜”兩個字組成。
“青”字的部首是“靑”,它包含了6個筆畫;“藜”字的部首是“艸”,它包含了18個筆畫。
“青藜”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蓬萊蒿”,即指一種草本植物。在古代,人們常用青藜制作草席。
“青藜”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青蔾」。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青藜的拼音音為“tsing、zei”,讀音依然是“青藜”,隻是在拼音的音标上有所差異。
1. 民間有句俗語:“青藜草席,夜卧清涼。
2. 那片農田裡長滿了青藜,美麗極了。
青草、藜麥、藜麥粉、青綠、蓬萊
青草、青色、綠色、蒿草
紅色、黃色、黑色、白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