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夾囊的意思、夾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夾囊的解釋

1.夾層佩囊。晉代品官朝服上的飾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夾囊(jiā ná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古語詞,指古代一種可夾于腋下或腰帶間的小型囊袋,主要用于收納文書、印章等隨身物品。以下從詞義、結構、用途及文獻依據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夾”意為“夾持、攜帶”,“囊”即“袋子”。合稱指可夾帶的小型收納袋,常見于漢代至魏晉時期的官員服飾體系中,用于存放印绶、文書等輕便物件。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第3卷,第123頁。

  2. 引申特征

    區别于普通布袋,夾囊強調便攜性與隱蔽性,多以皮革或厚帛制成,結構扁平,便于貼身夾藏。《後漢書·輿服志》載:“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绶,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绶色……佩玉環,夾囊。”

    來源:《後漢書·輿服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二、結構特征

  1. 材質與形制

    多為雙層皮革縫制,尺寸約一掌見方,開口處設暗扣或系帶。高級夾囊會繡以紋飾(如雲紋、獸紋),體現使用者身份。

    來源:孫機《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78頁。

  2. 佩戴方式

    通過绶帶懸挂于腰間,或直接夾于腋下衣襟内側,确保行動時不易脫落。《晉書·輿服志》提及“文武官皆囊鞶,綴于革帶”,其中“囊”即夾囊類配飾。

    來源:《晉書·輿服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功能與曆史演變

  1. 核心用途

    • 收納印信:官員将官印置于夾囊,避免暴露于外(例:漢代“懷章之制”)。
    • 攜帶文書:存放奏疏、符節等緊要文件,兼具防盜防損功能。

      來源: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2004年,第92頁。

  2. 文化象征

    唐宋以後,夾囊逐漸演變為女性“佩帏”(香囊),而男性多用“魚袋”替代。其原型反映了古代“藏物于身”的實用理念與等級服飾制度的結合。

    來源:高春明《中國服飾名物考》,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305頁。


四、文獻例證

  1. 《東觀漢記·鄧遵傳》:

    “遵破匈奴,诏賜……金夾囊、玉佩刀劍。”印證夾囊為貴重賞賜品。

  2. 《南齊書·輿服志》:

    “諸王……佩山玄玉,垂組绶,夾囊。”說明其與禮制的關聯性。


夾囊是古代中國兼具實用功能與社會象征的微型收納器具,其演變體現了服飾配件的禮儀化進程。現代漢語中雖罕用,但作為曆史詞彙仍常見于典籍研究與考古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漢語詞典》的解釋,「夾囊」是古代官員服飾中的一種配飾,具體含義如下:

  1. 基本定義
    「夾囊」指帶有夾層的佩囊,通常佩戴於朝服上。其名稱中的「夾」指夾層結構,而「囊」即袋子,用於存放隨身物品。

  2. 歷史背景
    此物主要見於晉代,是品級官員朝服的標準飾物之一,可能與身份標識或實用功能相關,但具體用途文獻記載較少。

  3. 結構與用途推測
    由於是夾層設計,可能用於分層存放不同物品(如印章、文書),兼具裝飾與實用性,類似後世的「荷包」或「佩袋」。

  4. 語言學關聯
    詞語中的「夾」與「囊」均為單字成義,組合後特指此類官服佩飾,體現漢語構詞的直觀性。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古代服飾研究或晉代典章制度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販百關白首不渝被裡邊地彪蔚不識閑兒岑牟瘥劄寵贶舂揄垂法楚謠從魁徂川登幽州台歌動摩擦凡吏風流才子貢嘎山卦兆趹蹄韓湘子合同工獲鹵家什家衍人給家緣過活稽道金石之功濟貧院愧心懶鬼料及李連傑朎胧理事漫郎摸瞎畔牢抛頭露面平安信平底足青坻寝謀取贖仁智居蛇形水磨腔順辰愬苦四廂悚懼梭杼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騰遠團蒲文報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