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舂米。搗米于臼曰舂,自臼取出曰揄。語出《詩·大雅·生民》:“或舂或揄。” 宋 曾鞏 《舍弟南原刈稻》詩:“晝務誡遺滞,夜工督舂揄。”
(2).借指舂米的器具。 清 龔自珍 《農宗》:“宅不什一,則不足以容魚菽之祭,不足以容舂揄。”
"舂揄"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舂"和"揄"兩個動詞組合而成,最早見于《詩經·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其本義指古代谷物加工的兩個連續步驟:
該詞在漢代鄭玄《毛詩箋》中被引申為"共同操持飲食之事",後逐漸演變為描寫集體勞作的場景。現代漢語中,由于谷物加工方式改變,該詞已退出日常使用,僅在研究古代農事或文獻訓诂時出現。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将其列為"古代糧食加工術語",強調其反映先民生活方式的史料價值。
“舂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ōng yú,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指古代舂米的過程,即搗米和取米兩個步驟:
引申含義
後也借指舂米的器具,如清代龔自珍在《農宗》中提到“不足以容舂揄”,即指存放此類工具的場所。
例句補充:
宋代曾鞏在《舍弟南原刈稻》中寫道“夜工督舂揄”,生動描繪了夜間舂米的勞作場景。該詞現多用于古文或特定語境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
拜伏柏席寶券匾圓昌輝車工車檐炊食錯踴二守兒媳婦兒法物庫妃子笑馮闳憤争趕浪頭甘心情願弓弦灌夫駡坐光棍兒垝垣皓手好惡橫角黃金盞化鐵爐郊廟歌驕媮解鈴還需系鈴人衿服金橘瘠貧慷慨激烈考殺良性陵陷闾陌馬酮戗水喬吉青年心理學凄豔然炬日刊冗擾肉身乳雛沙尾社宮剩水殘山失張失志水神庶尤夙習蹋頓條長蚊首無線電詳解蝦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