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r] 害怕
悚懼不安
亦作“ 悚愳 ”。恐懼;戒懼。《韓非子·内儲說上》:“吏以 昭侯 為明察,皆悚懼其所而不敢為非。” 漢 王符 《潛夫論·慎微》:“人君聞此,可以悚愳。” 汪繼培 箋:“《説文》雲:‘懼,恐也。古文作“愳”。’” 隋 王通 《中說·禮樂》:“古之明王,敬慎所未見,悚懼所未聞。” 明 無名氏 《四賢記·請假》:“小臣心懷悚懼,啣尺疏叩丹墀。” 王統照 《一欄之隔》:“囚犯們卻悚懼不安起來,更謹慎、更殷勤地工作。”
“悚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情感層次
不僅指表面的害怕,還包含因潛在威脅或敬畏産生的緊張感。如《韓非子》提到官員因君主明察而“悚懼不敢為非”,體現對權威的戒懼。
文學應用
古典文學中常見該詞,如《西遊記》描寫地裂山崩時“衆人盡皆悚懼”,強化場景的震撼感。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引用,可查閱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悚懼(sǒng jù)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極度恐懼或害怕。它可以形容人感到非常害怕、驚恐或憂慮的心理狀态。
悚(sǒng)的部首是心字旁,總共有10個筆畫。
懼(jù)的部首是心字旁,總共有12個筆畫。
悚懼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隱公元年》一文中。
悚懼的繁體字為「悚懼」。
在古時候,悚懼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以悚為例,古時候的寫法為「戎 尹 讠」。
1. 他經曆了一場車禍後,對開車心生悚懼。
2. 曾經的恐怖經曆讓她對黑暗感到悚懼。
悚然(sǒng rán)、悚然心動(sǒng rán xīn dòng)、悚然作色(sǒng rán zuò sè)。
驚恐、害怕、恐懼。
勇敢、大膽、無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