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山的意思、排山的詳細解釋
排山的解釋
推開山嶽。極言勢大力猛。《晉書·秃發傉檀載記》:“ 呂氏 以排山之勢,王有西夏,率土崩離,銜璧 秦雍 。” 明 陳子龍 《平陵東》詩:“東郡太守建旗鼓,排山動地連關輔。” 清 林昌彜 《渡海》詩:“樓檻排山鬼島開,白頭今詣 粵王臺 。” 巴金 《<激流>總序》:“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騰的激流,具着排山之勢,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詞語分解
- 排的解釋 排 á 除去,推開:排出。排斥。排水。排外。排擠。排山倒海。排憂解難。 擺成行列:排列。排隊。排字。排印。排筆。排場。 排成的行列:排頭。前排。 軍隊的編制單位,“班”的上一級。 練習演戲:排戲。 竹
- 山的解釋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沖突或戰争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屋兩側的牆壁。亦稱“房山”)。 形容大聲:山響
網絡擴展解釋
“排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推開山嶽,常用來形容力量、氣勢或規模極其宏大,具有壓倒性的态勢。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推開山嶽()。其中“排”指推開、沖開,“山”象征巨大的障礙或體量。
- 引申義:比喻力量、氣勢或規模大到足以撼動山嶽,常用于強調不可阻擋的威勢()。
二、典故與出處
- 《莊子·逍遙遊》:寓言中“排山”的意象與移山故事相關,體現對巨大力量的想象()。
- 《晉書》記載:“呂氏以排山之勢,王有西夏”,形容軍事力量的磅礴()。
- 李白詩句:“力排南山三壯士”,進一步強化了“排山”與力量的聯繫()。
三、使用場景
- 自然現象:如“冰排以排山倒海之勢順流而下”(),描述自然力量的壯闊。
- 社會活動:用于形容軍隊、群衆運動等宏大場面,例如“解放軍戰士排山倒海般撲向敵人”()。
- 抽象比喻:可引申為學識、才華或影響力的巨大,如“排山之勢的學術成就”()。
四、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排山倒海、雷霆萬鈞、勢不可擋。
- 反義詞:綿軟無力、螳臂當車。
五、例句參考
- 曆史事件:“王師北定中原日,其勢若排山。”()
- 文學描寫:“奔騰的激流具着排山之勢,向唯一的海流去。”(巴金《<激流>總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或《晉書》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排山的意思
《排山》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排除像山一樣巨大的困難或障礙。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成語《排山》是由“攴”和“山”兩個部首組成的,拆分後整個成語共有6個筆畫。
來源
《排山》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後漢書·皇後紀》中,描述了劉秀在戰争中排除了諸多障礙,最終成功登上了皇位的故事。
繁體字
繁體字中《排山》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排山》的寫法與現代相比略有差異,但整體形狀基本相同。
例句
他像排山一樣克服了許多困難,最終取得了成功。
組詞
排除、排難、排除萬難、排憂解難
近義詞
克服、戰勝、消除
反義詞
抱殘守缺、固步自封、袖手旁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