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sons] 一年;四季;季節
前所謂權門者,自歲時優臘一刺之外,即經年不往也。——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1).一年,四季。《周禮·春官·占夢》:“掌其歲時,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 鄭玄 注:“其歲時,今歲四時也。”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烽鼓相望,歲時不息。” 清 唐甄 《潛書·居心》:“假居於人之室,近則月日,久則歲時。”
(2).歲月;時間。 唐 杜甫 《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詩:“名在飛騎籍,長番歲時久。” 唐 韓愈 《贈族侄》詩:“歲時易遷次,身命多厄窮。” 宋 王安石 《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自 郭勸 以下,又得其在事之歲時。”
(3).每年一定的季節或時間。《周禮·地官·州長》:“若以歲時祭祀州社,則屬其民而讀灋。” 孫诒讓 正義:“此雲歲時,唯謂歲之二時春、秋耳。” 唐 元稹 《告贈皇祖祖妣文》:“叔仲伯季、姊妹、諸姑洎友壻、彌孫,歲時與會集者,百有餘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故二·琉球入學》:“尋又遣 蔡朝用 等五人至,今在南雍,處以 光哲堂 ,歲時給衣物如例。” ********* 《東指關》:“現在歲時伏臘,也還有人去頂禮膜拜哩。”
(4).年景;年成。《後漢書·段熲傳》:“臣動兵涉夏,連獲甘澍,歲時豐稔,人無疵疫。”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三節:“而古時的支配者偏偏會‘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以為歲時的豐啬都好像是王、卿士、師尹的力量了。”
“歲時”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歲時”更側重時間的整體周期和年度循環,而“時節”多指具體的季節、時令或時間點(如“清明時節”)。兩者在古籍中常結合使用,但“歲時”更具宏觀時間屬性。
歲時(suì shí)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一年的時節和節氣變化。它可以用來描述時間的流逝和季節的更替。
歲時的部首是“止”字部,總共有12個筆畫。
歲時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在古代,歲時以蟲年為單位,描述一年的四季變化。隨着時間的推移,歲時的含義逐漸擴展到包含了更廣泛的季節變化和節氣。
歲時的繁體字為「歲時」。
在古代,歲時的寫法可以是「嵗時」或「歲日」等。
1. "歲時更疊,萬物皆有循環的規律。"
2. "歲時的交替給大地帶來了不同的景象。"
1.歲時變遷:描述年份的更替和時間的流逝。
2.歲時風景:指不同季節和節氣下的景色。
3.歲時感慨:對一年時光流逝的感慨和思考。
季節、時節、氣候、光陰
靜夜、寒假、長久、永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