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後氏 文舞之樂。《禮記·仲尼燕居》:“下管《象武》,《夏籥》序興,陳其薦俎,序其禮樂,備其百官,如此而後君子知仁焉。” 鄭玄 注:“《象武》,武舞也;《夏籥》,文舞也。” 孔穎達 疏:“《夏籥》謂大夏文舞之樂,以《象武》次序更遞而興。”《呂氏春秋·古樂》:“於是命 臯陶 作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淮南子·齊俗訓》:“ 夏後氏 其社用松,祀戶,葬牆置翣,其樂《夏籥》九成,六佾、六列、六英。”
“夏籥”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禮樂文化進行解釋:
基本構成
可能的含義
文化關聯
提示:該詞在現存古籍中記載較少,若需深入考據,建議查閱《周禮》《禮記》等先秦文獻,或專業古代音樂史資料。
夏籥(xià yuè)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可以指代古代樂器“簫”(xiāo),也可以解釋為古代帝王的官名。
夏籥的部首為“竹”(zhú),由“風”(fēng)和“果”(guǒ)組成,全詞共10個筆畫。
夏籥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傳說中的“帝樂”,是夏朝第一位天子啟的舉行的祭祀儀式。帝樂是夏朝帝王舉行的大型宗教儀式,通常會在夏都丹朱舉行。作為帝樂的一部分,夏樂器夏籥被廣泛使用。
這個詞在繁體中被寫作“夏籥”。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夏籥的“籥”(yue)在“山”(shān)下面有“舚”(zhěn)部,表示夏籥是一種樂器。
例句:在古代帝王舉行的宗教儀式中,夏籥是不可或缺的樂器之一。
組詞:夏樂、夏朝、夏都、籥室。
近義詞:笛子、簫、竽。
反義詞:琵琶、二胡、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