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馬絡頭。 南朝 梁 江淹 《為蕭太傅三讓揚州牧表》:“方将身侍鑾華,雪 齊 魯 之侵地;手執羈勒,騖 燕 趙 之遠郊。” 金 趙元 《村居夏日》詩:“羈勒困名馬,網羅多珍禽。” 嚴複 《國聞報館附印說部緣起》:“家蓄之禽獸,馴良固其分,而奔蹄泛駕或時時一見之,如此者不能不馭之以羈勒。”
(2).束縛。 南朝 宋 謝靈運 《拟魏太子“邺中集”詩·陳琳》:“單民易周章,窘身就羈勒。” 清 陳田 《明詩紀事丙籤·張弼》:“ 東海 詩有豪氣,不受羈勒。”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發隱地也,善機械也,展學藝而拓貿遷也,非去羈勒而縱人心,不有此也。”
(3).管束。《西遊記》第三二回:“隻恐 八戒 躲懶便不肯出頭,師父又有些護短,等 老孫 羈勒他羈勒。”
(4).駕馭。 ********* 《建國方略·以用錢為證》:“蓋機器者,羈勒天地自然之力以代人工。前時人力所不能為之事,機器皆優為之。”
“羁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本義(馬絡頭)
指套在馬頭上的繩具,用于駕馭馬匹。例如南朝江淹《為蕭太傅三讓揚州牧表》中“手執羁勒,骛燕趙之遠郊”,金代趙元《村居夏日》也提到“羁勒困名馬”。
比喻義(束縛、管束)
引申為對人或事物的限制,如謝靈運《拟邺中集詩》中“窘身就羁勒”,嚴複在《國聞報館附印說部緣起》中亦用此比喻馴化禽獸。現代用法如“擺脫禮教的羁勒”。
引申義(駕馭、控制)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将其用于描述“駕馭自然之力”,《西遊記》第三十二回則指對行為的管束。
可通過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進一步查閱相關例證。
《羁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繩子系住牲畜的腳。
《羁勒》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和「⺼」。「⺶」部首代表着「繩子」,而「⺼」部首代表着「肉」。整個漢字「羁勒」共有11個筆畫。
《羁勒》的拼音為jī lè,它是由兩個古代漢字組成而來。原本的義項是用繩子拴住牲畜的腳,後來義項逐漸引申為束縛、約束、禁锢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羁勒」可以寫作「羈勒」。
在古代,「羁勒」的寫法有所不同。早期的寫法為「羇戾」,其中「羇」的字形與「羁」相似,「戾」意為拴住。後來逐漸演變為「羈勒」的形式。
1. 這匹野馬被精心羁勒,成為了馴馬師的得力助手。
2. 他努力擺脫校規的羁勒,追尋自己真正的興趣和熱情。
組詞:羁絆、羁系、羁縻、束縛、拘束。
近義詞:拘禁、禁锢、牽制。
反義詞:解放、釋放、放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