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補註 ”。1.古書注釋體式之一。對原有注釋加以補充或駁正。 唐 劉知幾 《史通·補注》:“而 劉昭 採其所捐,以為補注,言盡非要,事皆不急……多見其無識也。” 宋 朱熹 《<楚辭集注>序》:“及 隋 唐 間,為訓解者尚五六家……今亦漫不復存,無以考其説之得失。而獨 東京 王逸 《章句》與近世 洪興祖 《補注》并行於世。”《四庫全書總目·楚辭·楚辭補注》:“ 興祖 是編,列 逸 註於前,而一一疏通證明補註於後,於 逸 註多所闡發。”
(2).指起補充說明作用的注釋。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新版引言》:“在這一次的改排中,我也盡可能地進行了删改;有因變動太大,不便删改的地方,則加上了補注,以免再度以訛傳訛。”
見“ 補注 ”。
“補注”是漢語中一個與文獻注釋相關的術語,其核心含義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補注”指對已有注釋進行補充或修正的注釋形式。它通常出現在古籍研究中,當原有注釋不夠完整、存在争議或需要更新時,學者通過補注提供新的解釋或論據。
補注内容通常以“【補注】”“按”等标識與原文注釋區分,形式上可以是夾注、腳注或尾注。例如提到的“賦文堅澀難懂之處的注釋”即屬于典型補注。
建議需要具體案例分析時,可參考朱熹《楚辭集注序》或洪興祖《楚辭補注》等文獻。
補注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由“補”和“注”兩個部分組成。
“補”字的部首是“行”,它的總筆畫數是五畫。“注”字的部首是“言”,它的總筆畫數是十畫。
“補注”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文化,其中,“補”的意思是補充、完善,而“注”的意思是注解、解釋。
在繁體字中,補注的寫法是「補註」。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補注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一種古時候的寫法是「補註」,另一種寫法是「補註」。
在學術領域,常常需要通過補注來解釋古代文獻的含義。
補注充、注釋、補充、補足、補充說明
解釋、說明、注解、闡釋、诠釋
省略、删除、删減、遺漏、疏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