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火伍的意思、火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火伍的解釋

泛指隊伍。古代兵制,五人為伍,十人為火。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狀》:“﹝ 郭晞 ﹞顧叱左右曰:‘皆解甲,散還火伍中,敢譁者死。’” 宋 蘇轍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卒長﹞執挺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鍤以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火伍”為古代軍事制度中的基礎編制單位,源自《周禮》記載的“五人為伍”制度,後逐漸演變為軍隊管理的最小單位。《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軍隊中五人或十人組成的戰鬥小組”,常用于指代基層士兵組織或同火共食的兵卒群體。

從詞源角度分析,“火”指士兵集體生活的炊火單位,“伍”為五人編組的軍事單位,二者結合後形成複合詞。唐代杜佑《通典·兵典》記載:“凡立軍,五人為列,列有長;十人為火,火有長”,可見其實際應用與軍隊層級劃分直接相關。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的使用具有雙重含義:①具體指代十人編隊的軍事單位,如《新唐書·兵志》所述“士以三百人為團,五十人為隊,十人為火”;②引申為同火共事的士兵群體,如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中“火伍同炊爨”的文學化表達。

現代語言應用中,“火伍”已退出日常使用範疇,但在研究古代軍事制度時仍作為專業術語存在。《中國軍事制度史》等權威著作将其納入“府兵制基層組織”章節進行專項論述,印證其曆史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火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軍事編制相關,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源與基本含義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1. 唐代例證: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中記載,将領郭晞曾命令部下“散還火伍中”,此處指士兵解散回歸各自編制單位,體現“火伍”作為軍隊代稱的用法。
  2. 宋代例證: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提到士兵“執挺入火伍中”,進一步印證該詞在宋代的延續使用。

延伸含義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火伍”已不常見,主要用于研究古代軍事或曆史文獻時參考。其核心概念仍體現在“隊伍編制”“集體行動”等場景中。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語境分析,可查閱《段太尉逸事狀》原文或相關軍事制度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暗火鞍辔八字沒見一撇并骛補續楚捶春谷純束春澤待制道典鹗表二言犯邊紛錯甘麮功實闳厰皇闼交甫藉詞禁殿集說局迹沮索課役礨空連瘡賣腦的昧密年輩朋俦平意切害情用羣小祀曲邪仁壽木濡弱三日三夜說不了山和尚稍屬神事神荼郁壘十幹碩問邃清索是停歇通藉外江外展神經翫華玩笑微津文儀庠門猃歇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