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江名。 長江 至 湖北 枝江縣 東分為二支,流經 百裡洲 以南的為 外江 ,至 江陵 西南與 内江 合。參閱《嘉慶一統志》卷三四四。
(2).江名。 四川 境内, 沱湔 稱為 外江 , 郫江 稱為 内江 。 唐 杜甫 《寄岑嘉州》詩:“ 外江 三峽 且相接,鬥酒新詩終自疎。” 仇兆鳌 注引 邵寶之 集注:“《一統志》:‘一渠由 永康 過 新安 ,入 成都府 ,謂之 外江 。一渠由 永康 過 郫縣 ,入 成都府 ,謂之 内江 。’” 唐 李商隱 《武侯廟古柏》詩:“ 蜀 相階前柏,龍蛇捧《閟宮》,陰成 外江 畔,老向 惠陵 東。”
(3).舊稱 長江 以南為外江,也稱江外。 清 方濬師 《蕉軒隨錄·外江》:“ 寇萊公 謂 晏元獻 為外江人。 真宗 顧 元獻 曰:‘ 張九齡 非江外人耶?’”按, 晏 , 撫州 臨川 人, 張 , 韶州 曲江 人,都在 長江 以南。
(4). 廣東 、 福建 等地人稱 長江 左近及以北數省為外江,稱其人為外江人。參見“ 外江話 ”。
“外江”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地域不同有所差異,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
“外江”的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既可以是自然河流的分支名稱(如都江堰水系),也可以是曆史地理或方言中的特殊代稱。如需進一步了解某類用法,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地方志。
《外江》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大江流入大海之前的一段江河。其拆分部首分别是“蔔”和“川”,總共有11個筆畫。
《外江》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文學家辛棄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其中“外江”一詞用來形容看不到的天空中的江河。
《外江》的繁體字書寫為「外江」。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關于《外江》,在古代的寫法是「外江」。
1. 我們來到了外江,眺望着江水奔流入大海的景象。
2. 來自外江的水源清澈透明。
外江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不同的詞組,例如:“外江水”、“外江流域”、“外江船”等。
與“外江”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出口江”、“出海口”等。
相對于“外江”,可以使用“内江”或“内河”來表達相反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