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十榦 ”。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史記·律書》“焉逢攝提格 太初 元年” 唐 司馬貞 索隱:“《爾雅·釋天》雲‘歲陽’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幹是也。” 宋 邵雍 《皇極經世書·觀物編》:“十幹,天也……幹者,幹之義。”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五:“自甲至癸為十幹,自子至亥為十二枝。” 清 劉斯組 《皇極經世書緒言》卷四:“陽數天一,一衍而十,數起十幹。”參見“ 幹支 ”。
十幹是中國古代用于記數、紀年、命名等的重要符號系統,具體解釋如下:
十幹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天幹符號,是傳統曆法和文化中的核心元素之一。其名稱源于古代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抽象化表達。
十幹的起源可追溯至商代甲骨文,最初用于記錄日期,後逐漸融入哲學體系。宋代學者邵雍在《皇極經世書》中将其與宇宙規律關聯,強化了其象征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幹支組合或具體應用場景,可參考《史記》《爾雅》等古籍,或查閱權威曆法資料。
《十幹》這個詞指的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天幹十二支”,是古代中國人用來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的十個幹支組合。
《十幹》這個詞的部首是“十”,拆分後可以得到兩個筆畫。
《十幹》這個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蔔辭文字,在廿六世紀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