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通籍 ”。
“通藉”是“通籍”的異體寫法,正确詞形應為“通籍”,屬于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通籍”原指古代官員将姓名、年齡等信息記錄在竹制門籍上,懸挂于宮門外,經核對後可自由出入宮門。後引申為擔任官職的代稱。
“通藉”中的“藉”為誤用,正确應為“籍”。“藉”讀jiè時多表“憑借”或“墊子”,而“籍”讀jí,指簿冊、名冊,與詞義更契合。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或漢典網(來源6)的詳細注解。
《通藉》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讠”和“艹”。其中,“讠”部是從“言”部演變而來,表示與語言、言辭相關的意思;“艹”部則表示與植物有關。
根據字形分解,可以知道《通藉》的總筆畫數為17畫。其中,“讠”部有2畫,“艹”部有12畫,加上兩個部首之間的3畫,總共為17畫。
《通藉》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其中,“通”字表示連接、交流的意義,“藉”字指植物的根、草皮,以及引申為借助、利用的意思。合在一起,“通藉”表示通過交流、借助植物的力量來實現某種目的。
在繁體字中,通藉的寫法為「通藉」,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通藉在古時的寫法為“通薺”,字形相對于現代的通藉來說略有差異,但整體仍然可辨認。
以下是一些使用通藉的例句:
1. 通過學習外語,可以使我們與世界各地的人更加通藉。
2. 這種疾病可以借助植物的藥力來通藉。
組詞:通達、藉機、通順。
近義詞:交流、借助、聯絡。
反義詞:隔絕、脫離、孤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