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開滿紅花的樹。 晉 傅玄 《庭燎》詩:“枝燈若火樹,庭燎繼天光。” 唐 白居易 《山枇杷花》詩:“火樹風來翻絳燄,瓊枝日出曬紅紗。” 清 陳維崧 《寄東臯冒巢民先生并一二舊遊》詩:“萬點水花籠夜碧,半巖火樹落春紅。”
(2).指用竿架裝飾的焰火。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諧谑·賈實齋憲使》:“逼歲欲造火樹,正需此(指火藥),願轉乞少許。”
(3).比喻繁盛的燈火。 唐 孟浩然 《同張将薊門看燈》詩:“ 薊門 看火樹,疑是燭龍然。” 宋 張憲 《鵲橋仙》詞:“星橋火樹, 長安 一夜,開紅蓮萬蕊。” 明 唐寅 《觀鳌山》詩之二:“鳳蹴燈枝開夜殿,龍銜火樹照春城。” 陳毅 《初遊青島》詩:“巨艦泊海中,火樹花若燃。”
(4).紅珊瑚的别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二·珊瑚》:“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謂之珊瑚林……變紅色者為上, 漢 趙佗 謂之火樹是也。”
“火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字面描述
指開滿紅花的樹(),如古詩中“火樹風來翻绛焰”(白居易)即用此意描述紅花在風中搖曳的景象。
比喻壯麗景象
形容烈火燃燒的大樹,引申為壯麗熱烈的場景或氛圍()。例如節日燈火通明時,常用“火樹銀花”形容繁華夜景。
焰火與燈火
植物别名
若需更多詩詞例證或植物學信息,可參考古籍《庭燎》《鵲橋仙》或植物志相關條目。
《火樹》一詞通常指代具有鮮豔紅色葉子或花朵的樹木。這種樹木的葉子或花朵通常呈現出如同火焰般奪目的顔色,給人一種燃燒着的感覺,因此被稱為火樹。
《火樹》的部首為火(huǒ),由四畫組成。火樹的整體字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火和樹。火部分由四畫構成,樹部分則根據具體的漢字書寫風格而定。
《火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它最早出現在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中,其中有句說:“紅樹枝頭春意鬧,青溪水底夜靜流。”文中的“紅樹”即指火樹。後來,這個詞被廣泛地運用在文學作品中,成為一個常用的詩詞意象。
《火樹》的繁體字為「火樹」,總體結構和簡體字相同,隻是書寫方式上稍有差異。
在古時候,漢字書寫形式存在一些變化。在一些古代文獻和碑刻中,我們可以看到《火樹》一詞的寫法略有差異。這是因為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和統一,導緻一些字的書寫方式發生變化。
1. 秋天來臨,公園裡的火樹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 那片火樹林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
1. 火樹銀花:形容夜晚絢爛的煙花造成的火光和星光交織的美麗景象。
2. 火樹旗:指裝飾着火樹圖案的旗幟。
3. 火樹猛獸:比喻勇猛強大的人或團體。
1. 火焰樹
2. 紅葉樹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火樹》一詞通常指代帶有鮮豔顔色的樹木,而沒有對應的相反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