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披靡退卻。《舊唐書·太宗紀上》:“且其兵衆皆 隴西 人,一敗披退,不及迴顧。”
“披退”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pī tuì,其核心含義為披靡退卻,多用于描述軍隊潰敗後撤退的情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可見于古代典籍,如《舊唐書·太宗紀上》記載:
“且其兵衆皆隴西人,一敗披退,不及迴顧。”
意為:隴西士兵一旦戰敗便潰散撤退,甚至來不及回頭重整。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舊唐書》等曆史典籍。
披退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披”和“退”。
披的部首是扌,總筆畫數為8;退的部首是辶,總筆畫數為7。
披這個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期,形狀是一個人的背後披着衣物,表示覆蓋;退這個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金文時期,形狀是一個用腳退後的姿勢,表示往後退。
披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均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披的形狀有多種變體,例如:“抨”、“擡”等,但意義上可能與披有一定差别;退的形狀也有多種變體,例如:“逃”、“追”等,但意義上也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披退的例句:
1. 他披退在後面,不想太過出風頭。
2. 面對危險,他沒有軟弱的退避,而是勇敢地披前。
除了披退,還有一些相關詞彙:
組詞:披風、披肩、躁退。
近義詞:遁退、退避、退出。
反義詞:前進、進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