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結為外援。《國語·晉語七》:“四年,諸侯會于 雞丘 ,於是乎布令、結援、修好、申盟而還。”
(2).結交攀援。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 王丞相 初在 江 左,欲結援 吳 人請婚。”《資治通鑒·晉惠帝太安二年》:“安北将軍、都督 幽州 諸軍事 王浚 ,以天下方亂,欲結援夷狄,乃以一女妻 鮮卑 段務勿塵 ,一女妻 素怒延 ,又表以 遼西郡 封 務勿塵 為 遼西公 。”
"結援"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締結盟約或建立關系獲取外部支持。《漢語大詞典》将其訓釋為"結交外援",《辭源》則強調其"締結同盟以作聲援"的政治屬性。該詞由"結"(締結)與"援"(援助)兩個語素複合而成,最早見于《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記載的"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曰:'以此衆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衆,無所用之。'屈完及諸侯盟",生動展現了春秋時期諸侯國間的結援活動。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結援"的應用範疇從最初的政治軍事領域逐漸擴展。漢代王充《論衡·超奇》載"文墨辭說,士之榮華,非徒繕修篇章,結援賓客也",說明該詞已延伸至士人階層的社交活動。現代漢語中,其使用頻率雖有所降低,但在史學研究中仍保持學術生命力,如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分析安史之亂時,多次使用"結援"描述邊疆勢力與中央政權的互動關系。
注:引文來源依次為《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修訂版)、《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9年版)、《論衡校釋》(中華書局1990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三聯書店2001年版)。
“結援”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以下是具體解釋:
結為外援
指通過結盟或聯合外部力量,形成互相支持的同盟關系。
結交攀援
指通過主動結交權貴或有影響力的人物,以獲取支持或提升自身地位。
若需更多文獻例證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國語》《世說新語》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采畿蠶蟹承前沉默寡言敕正大冬代濟東師方外之學仿影飛沙走礫幹啼濕哭跟步割宅宮車晚出後屏晦僞監本竭誠相待雞盲津堠盡善繼往開來駿麗恺歌硜硜剌八鍊子靈蠯鹿革路軌芒洋梅家雞暝然逆遣拗格平語悄聲青筍鹙梁三千威儀賞贈時臣噬臍何及詩鸩十字路手腳説論思前想後訴寃天下烏鴉一般黑挑鬓頭停食威網溫氣線抽傀儡相質憸猾葉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