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石炮的意思、火石炮的詳細解釋
火石炮的解釋
用火藥發射石彈的一種炮。《宋史·魏勝傳》:“砲車在陣中,施火石砲,亦二百步。”
詞語分解
- 火的解釋 火 ǒ 燃燒,物質燃燒時所發出的光和焰:火力。火燭。火源。火焰。煙火。火中取栗(喻為别人冒險出力,而自己吃虧上當,毫無所獲)。 緊急:火速。十萬火急。 指槍炮 * 等:火藥。火炮。 發怒,怒氣:火暴。火
- 石炮的解釋 抛石機;以機發石的一種戰具。《元史·世祖紀七》:“ 回回 亦思馬因 創作巨石砲來獻,用力省而所擊甚遠,命送 襄陽 軍前用之。”
專業解析
火石炮,又稱燧發炮或燧石槍炮,是漢語中對一類早期火器的特定稱謂。它特指利用燧石(火石)與鋼件撞擊産生火花來點燃火藥,從而發射彈丸的槍械或火炮。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 核心定義與工作原理
“火石炮”一詞由“火石”和“炮”兩部分構成:
- 火石:指燧石(Flint),一種堅硬的矽質岩石。當燧石與表面粗糙的鋼鐵部件(稱為“擊砧”或“火鐮”)高速撞擊摩擦時,會産生高溫火花。
- 炮:在此語境下泛指管形射擊火器,包括早期的步槍(火繩槍、燧發槍)和火炮。
- 工作原理:通過扣動扳機或擊發裝置,使燧石猛烈撞擊鋼鐵部件産生火花。這些火花落入火藥池(引藥池)中,引燃少量起爆火藥(引火藥),進而通過傳火孔引燃槍膛或炮膛内的主發射藥,産生高壓氣體推動彈丸射出。這種點火方式取代了更早的、需要明火的“火繩點火”方式。
二、 曆史背景與技術意義
火石炮(燧發裝置)的出現是火器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 起源與發展:燧發點火技術約在16世紀中後期(明代中後期至清代初期)逐漸成熟并應用于槍械,17世紀至19世紀初(明末清初至清代中期)在歐洲和亞洲被廣泛采用,成為軍隊的主要裝備。其設計在火繩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克服了火繩易受風雨影響、需要持續點燃以及夜間易暴露的缺點。
- 技術優勢:
- 可靠性提升:相比火繩槍,燧發裝置受天氣影響小,啞火率降低。
- 安全性增強:無需暴露明火,減少了意外點燃士兵攜帶的火藥的風險。
- 操作便捷:簡化了射擊步驟,提高了射速和戰術靈活性。
- 戰術變革:燧發槍炮的普及促進了近代步兵線列戰術(如“排隊槍斃”)的形成與發展。
三、 在漢語語境中的指代與應用
在漢語詞典和軍事史文獻中,“火石炮”通常指:
- 燧發槍:即步兵使用的燧發式前裝滑膛步槍,是近代陸軍的主要單兵武器。
- 燧發火炮:部分早期或特定設計的火炮也采用了燧發點火裝置,但大型火炮更常用火繩或後來更先進的擊發點火。因此“火石炮”用于指代火炮的情況相對較少,更多指代槍械。
- 技術代稱:該詞也常作為燧發點火技術及其裝備的代名詞,代表一個特定的火器發展階段。
參考資料來源:
- 漢語釋義與曆史背景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古代兵器分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中關于“火器”、“燧發槍”的相關條目。
- 技術原理與曆史演變參考:權威軍事技術史著作如《世界火器史》(王兆春 著,軍事科學出版社)、《火槍與賬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李伯重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中關于燧發技術的章節。
- 歐洲火器發展史參考:牛津大學軍事史線上檔案庫(Oxford University Research Archive - Military History)中關于“Flintlock Mechanism”的學術論文摘要與綜述。
網絡擴展解釋
火石炮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早期火器,其含義和特點如下:
-
基本定義
火石炮是用火藥發射石彈的炮類武器,屬于冷熱兵器過渡時期的産物。其名稱中的"火石"指代火藥與石彈的組合發射方式。
-
曆史記載
據《宋史·魏勝傳》記載,南宋抗金名将魏勝在戰場上使用過這種武器,原文提到:"砲車在陣中,施火石砲,亦二百步",說明其射程可達200步(約300米)。
-
結構特點
- 彈藥:以石彈代替金屬炮彈,降低制造成本
- 發射原理:通過火藥爆炸産生的推力抛射石彈
- 戰術定位:主要用于攻城或陣地防禦,屬于重型遠程武器
-
技術演變
作為早期火器,火石炮體現了從投石機向金屬管火炮過渡的技術特征。明代《武備志》等文獻顯示,隨着鑄鐵技術進步,這類石彈火炮逐漸被鐵彈火炮取代。
注:關于火石炮的具體形制,現存史料記載較少,更多細節可參考《宋史》《武經總要》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擺拉波流纏攪趁取持之以恒傳置楚媛辭托兒女情多飛鼺風鬟雨鬢附骥名彰耕漁貴星賀家湖黃茅秋漶滅棘橿靜攝經遠金字牌九些狷忿均徧鈞谕拉茬聯防憀然僚侍立木龍綜梅谿蝱蜒命服年韶牛李女德飄散貧儒破身佥尾七國旗籍器皿荵冬辱模神德生生深曲戺陛食肉詩述試香書史痛癢相關五辂物器誤書下陵上替小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