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re] 泛指盆、罐、碗、杯、碟等日常用具或玻璃儀器
器皿非滿案。——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2) 又
客至無器皿。
為宮室器皿。——明· 魏學洢《核舟記》
玻璃器皿
(1).飲食用具,如杯、盤及尊彜之類。後泛指盛東西的日常用具。《墨子·節葬下》:“使百工行此,則必不能修舟車為器皿矣。”《禮記·禮器》:“宮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為貴也。”《北史·後妃傳序》:“典器三人,掌樽彜器皿。”《醒世恒言·小水灣天狐贻書》:“ 王媽媽 将一應田地宇舍,什物器皿,盡行變賣。” 朱自清 《*********》:“ ********* 的玻璃器皿,刻花皮件,都是名産。”
(2).食具及覆蓋之巾。《孟子·滕文公下》:“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 趙岐 注:“皿,所以覆器者也。”按, 焦循 正義謂皿為“幎”之假借,器為飲食之器,皿即覆器之巾。
“器皿”是一個漢語名詞,拼音為qì mǐn,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器皿分類或現代工業制品(如瑞陽公司的玻璃器皿),可查閱文獻或專業詞典。
《器皿》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容器和器物。它常用來泛指各種用來盛放、裝載物品的容器,如碗、盤、杯、壺等。
《器皿》的部首是“口”和“白”,其中“口”是左部首,表示與嘴有關,起到盛放和裝載的作用;“白”是右部首,表示白色陶器。根據部首的組合,該字的發音是qì míng。
《器皿》共有13個筆畫,依次為“丨、一、一、一、一、一、丿、丶、丨、丶、一、一、丨”。
《器皿》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成書于東漢末年。它來源于古代的陶器文化,意為制造和使用各種用于生活和工作的陶器。陶器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容器材料之一,因此《器皿》一詞也隨着陶器的發展而産生。
《器皿》的繁體字是「器皿」,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器皿》的漢字寫法為「器壴」,部首為“口”和“士”,表示嘴巴和陶罐。
1. 廚房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器皿,鍋碗瓢盆一應俱全。
2. 這件器皿是從博物館裡珍貴的藏品中找到的。
3. 他用手繪了一幅裝滿鮮花的器皿圖案。
組詞:餐器、廚器、器械、器具、器物
近義詞:容器、器具、容器
反義詞:液體、物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