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re] 泛指盆、罐、碗、杯、碟等日常用具或玻璃儀器
器皿非滿案。——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2) 又
客至無器皿。
為宮室器皿。——明· 魏學洢《核舟記》
玻璃器皿
(1).飲食用具,如杯、盤及尊彜之類。後泛指盛東西的日常用具。《墨子·節葬下》:“使百工行此,則必不能修舟車為器皿矣。”《禮記·禮器》:“宮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為貴也。”《北史·後妃傳序》:“典器三人,掌樽彜器皿。”《醒世恒言·小水灣天狐贻書》:“ 王媽媽 将一應田地宇舍,什物器皿,盡行變賣。” 朱自清 《*********》:“ ********* 的玻璃器皿,刻花皮件,都是名産。”
(2).食具及覆蓋之巾。《孟子·滕文公下》:“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 趙岐 注:“皿,所以覆器者也。”按, 焦循 正義謂皿為“幎”之假借,器為飲食之器,皿即覆器之巾。
器皿是漢語中表示盛放物品的容器類器具的統稱。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器皿”指“盛東西的日常用具的統稱,如缸、盆、碗、碟等”。該詞由“器”與“皿”複合構成,《說文解字》注“皿”為“飯食之用器也”,而“器”則指“凡有所盛者皆曰器”,二者結合後詞義涵蓋更廣的容器範疇。
從曆史演變來看,器皿的材質與功能隨文明發展而變化。商周時期以青銅器皿為禮器象征權力(如鼎、尊),漢代漆器皿盛行于貴族生活,唐宋以後瓷器成為主流。故宮博物院藏品研究表明,明清宮廷器皿已形成“禮器、食器、陳設器”三大體系。
現代漢語中器皿可分為:
權威文獻中,《論語·公冶長》有“瑚琏之器”喻指貴重器皿,《考工記》詳載古代器皿制作規範。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強調,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仍保持“中性集合名詞”屬性,不特指單一材質或形制。
“器皿”是一個漢語名詞,拼音為qì mǐn,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器皿分類或現代工業制品(如瑞陽公司的玻璃器皿),可查閱文獻或專業詞典。
騃惰白輿素車暴斂橫征薄慢扯縴拉煙傳婿硯逴跞出人意表翠篠打狗大樓導牖大勇若怯得出雕盤賦客福壽年高光棍不吃眼前虧還至好言好語黑幫花鳥使轘刑慧警活計交流電戒師哜喳儁功拘俗守常空劾刳腸岚嵅闌尾炎類似斂步列榮流羽蜜不齒蜂米老鼠凝雨蒲衣起蕩啓首蜷蹐趨末饒取神彩食堂私恩帑庾陶旊頭腦冷靜塗片徒維頑劣五氣朝元箱奁銜弦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