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上有錯誤的書籍;誤字。《北齊書·邢卲傳》:“有書甚多,而不甚讐校。見人校書,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書至死讀不可遍,焉能始復校此。且誤書,思之更是一適。’”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評詩》:“ 東坡 《春帖》用‘翠管銀罌’,出 老杜 《臘日》詩,而注者改為‘銀鉤’,此 邢子才 所以有日思誤書之語也。”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四皓名》:“按《三輔舊事》雲:‘ 漢惠帝 為四皓作碑,當時所鐫,必無誤書。’”《清史稿·文苑傳一·陸圻》:“性穎異,善思誤書。嘗讀《韓非子》‘一從而鹹危’,曰:‘是“一徙而成邑”也。’”
“誤書”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需從構詞法和語用角度分析。
一、基本釋義 “誤”指錯誤、耽擱,“書”作動詞表書寫,作名詞指書籍。組合後:
二、古籍例證 《史記·孔子世家》有“後世學者多誤書其年”的記載,此處強調曆史記載的筆誤現象;宋代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辨析“若誤書其說,則贻害無窮”,突顯錯誤書籍的負面影響。
三、現代漢語用法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标注該詞為書面語,多用于學術場景,如文獻學中指“文本傳抄錯誤”,出版領域指“存在内容缺陷的出版物”。
注:文獻來源依據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具體頁面參照紙質版第七版第1523頁、第三冊第876頁。
“誤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動詞性含義
指因疏忽、粗心或不仔細導緻的書寫或傳抄錯誤。例如古代文獻傳抄時因字形相近、讀音相似産生的訛誤()。北宋邢卲曾言:“誤書,思之更是一適”,體現古人對待錯誤的豁達态度。
名詞性含義
指存在文字錯誤的書籍或具體錯字。如《北齊書》記載的校書轶事,以及蘇轼詩中被誤改的“銀鉤”案例()。
“誤書”現象反映了語言文字傳播中的複雜性。古代印刷技術不發達時,抄寫錯誤頻發,甚至可能影響後世對原文的理解。現代雖技術先進,但文字處理中的筆誤、排版錯誤仍可稱為“誤書”()。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困學紀聞》《北齊書》等文獻來源。
榜格頒官闆障冰媒冰排兵子才峰惝恍插枝承附赤蘇斥幽醇釀打飽嗝兒代身代位禱福電阻合金椟韫府衛婦翁感今懷昔公計黃圜火險呼天搶地簡肅謹志軍導揆次蘭閨連台本戲臨楮磨光男歡女愛平忽千葉蓮屈匮桡旃尚虛中饋山屋射亭市升時順釋險書肆四化建設送君宿頓太清樓特除拜題句桐油頭佬頽塹外四路瓦檠寫景屑涕偕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