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獲戾的意思、獲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獲戾的解釋

得罪;獲咎。《書·湯诰》:“茲朕未知獲戾于上下。” 孔 傳:“此伐 桀 未知得罪於天地,謙以求衆心。” 晉 郗超 《奉法要》:“況乎仁德未至,而名浮於實,獲戾幽冥,固必然矣!” 元 謝應芳 《辨惑編·祭祀》:“禮莫大於分,今以一夫之微而欲僭王侯公卿之祭,其越分踰禮……不獲戾於鬼神,幸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獲戾(huò lì)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獲罪”或“招緻罪責”,多用于書面語境。以下從語義演變、典籍用例及現代使用三個層面分析:


一、字源與本義

  1. “獲”:本義為獵得(《說文·犬部》),引申為“得到”,既可指獲得積極結果(如收獲),亦可指承受消極後果(如獲罪)。
  2. “戾”:本義為彎曲(《說文·犬部》),後引申為“違背”“乖張”,進而指“罪過”(《廣雅·釋诂三》:“戾,罪也”)。

    組合義:因言行違背常理或律法而招緻罪責。


二、典籍中的經典用例

  1. 《尚書·湯诰》:

    “爾有善,朕弗敢蔽;罪當朕躬,弗敢自赦……茲朕未知獲戾于上下。”

    → 商湯言“不知是否獲罪于天地神靈”,體現“獲戾”含“因過失承擔天罰人責”之意。

  2. 《詩經·大雅·抑》鄭玄箋:

    “子之不愼于禮,不獲戾于天乎?”

    → 強調行為不謹恐招天怒,凸顯“獲戾”的因果性。

  3. 《左傳·文公四年》:

    “昔諸侯朝正于王,王宴樂之……是重過也,何以獲戾?”

    → 指因違背禮制而遭責難,側重社會規則下的罪責。


三、現代語義與使用建議


四、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漢),《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鄭玄(漢),《毛詩鄭箋》,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3. 孔穎達(唐),《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整理本。
  4. 王力,《古漢語字典》,商務印書館。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來源以學術出版社版本為準,确保權威性。)

網絡擴展解釋

“獲戾”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二、文獻例證

  1. 《尚書·湯诰》
    商湯伐桀後自省:“茲朕未知獲戾于上下”(我不知是否因此得罪天地),體現謙卑自省的态度。
  2. 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
    曹操以“臣若獲戾,放在他國”表明忠誠,意為若因過錯被流放,願終身不歸。
  3. 晉代郗超《奉法要》
    提到“仁德未至”卻名不副實者“獲戾幽冥”,強調德行與言行一緻的重要性。
  4. 元代謝應芳《辨惑編》
    批評越級祭祀的行為“不獲戾於鬼神,幸也”,暗含僭越禮制易招禍患的警示。

三、用法說明

該詞核心含義與“獲罪”“招緻非議”相通,但更側重因行為産生的負面後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

谙行八馬忭忻鼻目踣颠不轉睛餐霞飲景程方車下李船戶蹙金結繡大抵大少爺大院東施效颦惇博二王帖發衆奉讬汾陽帽伏魔大帝感傷公式化宮垣規繩矩墨河津鴻博揮楚回紋壺人佳構截絕急方金珠潏潏舉善老好蓼蟲忘辛林禽輪轅馬楝子囊空如洗盤固侯千金價妻公箐道犬兒掃馘商籍賞詠聖姿沈液愬冤宿胥塘報亭父違難飨昭铦利纖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