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获戾的意思、获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获戾的解释

得罪;获咎。《书·汤诰》:“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 孔 传:“此伐 桀 未知得罪於天地,谦以求众心。” 晋 郗超 《奉法要》:“况乎仁德未至,而名浮於实,获戾幽冥,固必然矣!” 元 谢应芳 《辨惑编·祭祀》:“礼莫大於分,今以一夫之微而欲僭王侯公卿之祭,其越分踰礼……不获戾於鬼神,幸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获戾(huò lì)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获罪”或“招致罪责”,多用于书面语境。以下从语义演变、典籍用例及现代使用三个层面分析:


一、字源与本义

  1. “获”:本义为猎得(《说文·犬部》),引申为“得到”,既可指获得积极结果(如收获),亦可指承受消极后果(如获罪)。
  2. “戾”:本义为弯曲(《说文·犬部》),后引申为“违背”“乖张”,进而指“罪过”(《广雅·释诂三》:“戾,罪也”)。

    组合义:因言行违背常理或律法而招致罪责。


二、典籍中的经典用例

  1. 《尚书·汤诰》:

    “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

    → 商汤言“不知是否获罪于天地神灵”,体现“获戾”含“因过失承担天罚人责”之意。

  2. 《诗经·大雅·抑》郑玄笺:

    “子之不愼于礼,不获戾于天乎?”

    → 强调行为不谨恐招天怒,凸显“获戾”的因果性。

  3. 《左传·文公四年》:

    “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是重过也,何以获戾?”

    → 指因违背礼制而遭责难,侧重社会规则下的罪责。


三、现代语义与使用建议


四、权威参考文献

  1. 许慎(汉),《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郑玄(汉),《毛诗郑笺》,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3. 孔颖达(唐),《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整理本。
  4. 王力,《古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来源以学术出版社版本为准,确保权威性。)

网络扩展解释

“获戾”是一个文言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二、文献例证

  1. 《尚书·汤诰》
    商汤伐桀后自省:“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我不知是否因此得罪天地),体现谦卑自省的态度。
  2.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以“臣若获戾,放在他国”表明忠诚,意为若因过错被流放,愿终身不归。
  3. 晋代郗超《奉法要》
    提到“仁德未至”却名不副实者“获戾幽冥”,强调德行与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4. 元代谢应芳《辨惑编》
    批评越级祭祀的行为“不获戾於鬼神,幸也”,暗含僭越礼制易招祸患的警示。

三、用法说明

该词核心含义与“获罪”“招致非议”相通,但更侧重因行为产生的负面后果,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情感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

便闭慅扰尝醪长謡抄身尘刹尘世担仗大印誂撆踧然斗歌多伦多谔谔以昌恶衣糲食饭头赶得上各界怪严梏掠黄蜀葵霍落家鸡野雉贱老嘉世积翠近两年侉戏了绝冷飕飕燎眉流越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募征格坡老卿家奇气丘荒驱逐舰融尊儒英散朴奢薄食盖石匣市作双丸疏快顺说説得来送迓填补菾菜廷尉评弯子乡隣贤善小京官消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