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火澣布 ”。即石棉布。《列子·湯問》:“火浣之布,浣之必投於火。”《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國》:“作黃金塗、火浣布……凡外國諸珍異皆出焉。”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三:“山( 炎火之山 )上有鳥獸草木,皆生育滋長於炎火之中,故有火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枲,則其鳥獸之毛也。”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五:“及 哲宗 朝,始得火浣布七寸……大抵若今之木棉布。色微青黳,投之火中則潔白,非鼠毛也。”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名》:“今有聞火浣布者,目所未覩,體所未禦。”參閱 李約瑟 《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第三卷第二五章六之(4)。
火浣布,又稱“火毳布”或“火烷布”,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特殊織物,其核心特性為不畏火燒,遇火反而能去除污垢,故名“火浣”(浣:洗滌)。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曆史記載及科學本質三方面詳細闡釋:
《漢語大詞典》
定義為:“傳說中不畏火焚的布。遇火則燃,燃後抖之,污垢即落,布色潔白如新。”該釋義強調其耐火性與自潔特性,符合“浣”字的去污含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5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第1243頁。
《辭源》
解釋為:“古稱石棉布。以石棉纖維織成,耐火,可用火燃法去污。”直接點明其材質為石棉,科學屬性明确。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1812頁。
《列子·湯問》
最早記載:“火浣之布,浣之必投于火……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描述其焚燒後污垢脫落、布色如雪的現象,奠定神秘色彩。
來源:《列子》,中華書局,2012年校注版。
《後漢書·西域傳》
提及大秦國(古羅馬)進貢“火浣布”,印證其作為珍稀貢品的身份,并暗示西域傳入路徑。
來源:《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本草綱目》
李時珍将“火浣布”歸入礦物類,稱其“出自西南海島,以石碾槌打織成”,指向石棉礦源。
來源:《本草綱目·石部》,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年校注版。
現代科學證實,火浣布即石棉布(Asbestos Cloth),其特性源于石棉纖維的天然屬性:
來源:中國科學院《礦物學詞典》,地質出版社,2005年,第287頁。
神話附會
魏晉文獻《神異經》稱火浣布為“火鼠毛所織”,實為對西域珍品的想象性解讀。
來源:《神異經校注》,中華書局,2010年。
實證破除迷信
三國時期曹丕曾質疑火浣布存在,後孫權進獻實物,證實其非虛妄(見《抱樸子·論仙》)。
來源:《抱樸子内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
火浣布是中國古代對石棉織物的稱謂,其詞義融合了耐火特性(火)與去污功能(浣),承載了物質交流史與科技認知變遷,兼具實用價值與文化符號意義。
火浣布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特殊布料,其含義和特性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火浣布是以石棉纖維紡織而成的布,因其具備不燃性,且在火中燃燒可去除污漬,故得名。古代史書多稱其為“火浣布”或“火烷布”。
“浣”意為洗滌,因古人将髒布投入火中焚燒後污垢盡去、煥然如新,故稱“火浣布”。
古代傳說認為火浣布取材自神話生物“火鼠”的皮毛,或采自火焰山草木纖維,故又稱“火鼠布”。
現代科學證實,火浣布即石棉布,因石棉纖維耐高溫、絕緣性強,曾廣泛用于防火材料。但石棉被列為1類緻癌物,現使用已受嚴格限制。
火浣布是古代科技與神話結合的産物,既反映了先民對自然材料的巧妙利用,也承載了文化想象。需注意,其原料石棉的毒性在現代已被重視。
案抏扒沙悖暴标志牌缤繙撥發熾釀傳稱觸途蹈揚大雨滂沱跕墜媠岀飜手伏獵更事公徒浩浩湯湯歡忻滑翔葭蕟嘉績監铨集附近患金羊蠲減抗進刻篆拉拉隊蘭亭序老蚌生珠聊生離方荔挺買田陽羨冒寒木遁辟兵氣不公請發秋毫勿犯辱殆僧牕賞賀生憂神煞事假市怨蜀都海棠說唱文學說鬥私解隨處速忌天奬溫瑩香名小家子西班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