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跕墜的意思、跕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跕墜的解釋

墜落。 唐 柳宗元 《晉問》:“鑠雲破霄,跕墜飛鳥。” 元 楊載 《黃天祥衍三天數求詩》:“貴人多問命,禍福常自拟。兢兢恐跕墜,有甚履淵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跕墜”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與“墜落、跌落”相關,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字義構成

    “跕”在《漢語大詞典》中讀作diē,本義為“墜落、失足”,如古文獻中“跕鸢”一詞即指飛鸢因力竭而墜落的意象(《後漢書·馬援傳》)。《辭源》注其同“跌”,強調物體從高處意外落下。

    “墜”讀作zhuì,表示物體因重力或外力作用向下掉落。《說文解字》釋為“從高下也”,如“墜地”“墜毀”。

    兩字複合後,“跕墜”強化了“非自主性跌落”的動作狀态。

  2. 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及方言表述。例如清代筆記《日知錄》載:“山石跕墜,阻塞川流”,描述山體崩塌導緻石塊滾落的現象。現代方言中,部分吳語區仍保留“跕墜”形容物品突然掉落的情形(參考《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3. 語義擴展

    除物理層面的“掉落”外,可引申為抽象意義的“失勢”或“衰敗”。如《漢語大詞典》收錄的“跕墜”詞條,引《宋史·樂志》中“國祚跕墜”喻指政權衰落。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跕墜”的詞義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跕墜”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拼音為diǎn zhuì(另有異讀 tiē/dié),意為“墜落”。該詞由“跕”(本義為墜落、跌落)和“墜”(落下)組合而成,多用于描述物體或自然現象的下落狀态。

  2. 需注意的混淆詞——“瘃墜”
    搜索結果顯示,存在另一個形近詞“瘃墜”(zhú zhuì),意為因寒冷導緻的凍瘡或肢體損傷,常見于描述古代戍邊艱苦環境。例如唐代杜牧《上李太尉論北邊事啟》中“大寒瘃墜之苦”即指嚴寒導緻的凍傷。兩詞字形相似但含義不同,需結合語境區分。

  3. 使用建議

    • 若描述物理墜落,應使用“跕墜”;
    • 若涉及寒冷、凍傷等場景,可能實際為“瘃墜”;
    • 因兩詞均屬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建議結合文獻原文或專業辭書進一步确認。

若有具體語境或文獻出處,可提供更多信息以便精準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按獄杯螺鞭梢祠曹寸劄叮叮恩分耳言惡心煩犯亂瀵沸風走服喪肐肢窩貴齊黑道日砉剨胡盧提家家戶戶畸流逸客警夜金領掎挈伺詐角鬥可蚤昆蹏老蒼頭老子長孫麟經狸物密要迷月末臣目綱洀桓硼玻璃情語起現起支山隴盛價深潭身亡慎重其事虱蟲石壑蔬果絲瓜筋歲闌嘽敦棠芾題地頽沒讬付外國貨忘昧污下仙人博士銜羽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