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火澣布 ”。即石棉布。《列子·汤问》:“火浣之布,浣之必投於火。”《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作黄金涂、火浣布……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三:“山( 炎火之山 )上有鸟兽草木,皆生育滋长於炎火之中,故有火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枲,则其鸟兽之毛也。”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及 哲宗 朝,始得火浣布七寸……大抵若今之木棉布。色微青黳,投之火中则洁白,非鼠毛也。”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今有闻火浣布者,目所未覩,体所未御。”参阅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第三卷第二五章六之(4)。
火浣布,又称“火毳布”或“火烷布”,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特殊织物,其核心特性为不畏火烧,遇火反而能去除污垢,故名“火浣”(浣:洗涤)。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历史记载及科学本质三方面详细阐释:
《汉语大词典》
定义为:“传说中不畏火焚的布。遇火则燃,燃后抖之,污垢即落,布色洁白如新。”该释义强调其耐火性与自洁特性,符合“浣”字的去污含义。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5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1243页。
《辞源》
解释为:“古称石棉布。以石棉纤维织成,耐火,可用火燃法去污。”直接点明其材质为石棉,科学属性明确。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812页。
《列子·汤问》
最早记载:“火浣之布,浣之必投于火……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描述其焚烧后污垢脱落、布色如雪的现象,奠定神秘色彩。
来源:《列子》,中华书局,2012年校注版。
《后汉书·西域传》
提及大秦国(古罗马)进贡“火浣布”,印证其作为珍稀贡品的身份,并暗示西域传入路径。
来源:《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本草纲目》
李时珍将“火浣布”归入矿物类,称其“出自西南海岛,以石碾槌打织成”,指向石棉矿源。
来源:《本草纲目·石部》,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校注版。
现代科学证实,火浣布即石棉布(Asbestos Cloth),其特性源于石棉纤维的天然属性:
来源:中国科学院《矿物学词典》,地质出版社,2005年,第287页。
神话附会
魏晋文献《神异经》称火浣布为“火鼠毛所织”,实为对西域珍品的想象性解读。
来源:《神异经校注》,中华书局,2010年。
实证破除迷信
三国时期曹丕曾质疑火浣布存在,后孙权进献实物,证实其非虚妄(见《抱朴子·论仙》)。
来源:《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
火浣布是中国古代对石棉织物的称谓,其词义融合了耐火特性(火)与去污功能(浣),承载了物质交流史与科技认知变迁,兼具实用价值与文化符号意义。
火浣布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特殊布料,其含义和特性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析:
火浣布是以石棉纤维纺织而成的布,因其具备不燃性,且在火中燃烧可去除污渍,故得名。古代史书多称其为“火浣布”或“火烷布”。
“浣”意为洗涤,因古人将脏布投入火中焚烧后污垢尽去、焕然如新,故称“火浣布”。
古代传说认为火浣布取材自神话生物“火鼠”的皮毛,或采自火焰山草木纤维,故又称“火鼠布”。
现代科学证实,火浣布即石棉布,因石棉纤维耐高温、绝缘性强,曾广泛用于防火材料。但石棉被列为1类致癌物,现使用已受严格限制。
火浣布是古代科技与神话结合的产物,既反映了先民对自然材料的巧妙利用,也承载了文化想象。需注意,其原料石棉的毒性在现代已被重视。
百岁索傍犯奔霆别割兵锋笔阵昌瑞仇怨穿房入户箠搒淡不淡澹宕盗颉打野电路东洛兜牟堆土督整翻白负德孤恩蚹蠃干嗌挂榻蛊心丧志蒿宫黑甜甜活伶伶剪刀僵化醮辞谨惠襟纫尽思激抮决一死战军年啃啃哧哧孔壬老癃流演嚜嚜门扇宁武子女夷破门噗噜噜强谏杀身成义甚且至于神韵说爽失硕材庶妻套耕通材僞托唯唯连声芜绝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