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行書法帖。 東晉 穆帝 永和 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 王羲之 與 謝安 、 孫綽 等四十一人,在 山陰 (今 浙江 紹興 ) 蘭亭 “修禊”,會上各人作詩,并由 羲之 作序。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唐 時為 太宗 所得,推為 王 書代表,曾命 趙模 等鈎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 太宗 死,以真迹殉葬。存世 唐 摹墨迹以“神龍本”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
“蘭亭序”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文學與藝術雙重價值。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蘭亭序”全稱《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帖》等,是王羲之在公元353年(永和九年)三月三日與謝安、孫綽等41人于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舉行“修禊”活動時所作的詩集序文。該文不僅記錄了文人雅集之樂,還抒發了對人生無常的哲思,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背景
上巳節(農曆三月三)時,王羲之與友人在蘭亭溪畔舉行“修禊”儀式(祓除晦氣的傳統活動),衆人曲水流觞、飲酒賦詩,最終将37首詩彙編成集,由王羲之撰寫序文。
内容主題
書法成就
其行書筆法遒媚飄逸,字形變化豐富(如文中20個“之”字形态各異),被唐太宗譽為“盡善盡美”,後世尊為“天下第一行書”。
文化影響
該文成為文人雅集精神的象征,衍生出“蘭亭序”成語,形容追求高尚境界或恬淡生活的品質。
若需了解全文及注釋,可參考《蘭亭集序》原文(如、9、12)或書法摹本(如所述“神龍本”)。
《蘭亭序》是一篇着名的文章,意為“蘭亭啟事”。它是東晉時期文學家王羲之所寫的一篇隸書,描述了他和一些文友在蘭亭集會的情景和感受。
《蘭亭序》的拆分部首是“蘭”、“亻”和“序”,其中“蘭”是草字頭部首,表示植物;“亻”是人字旁部首,表示人;“序”是病字底部部首,表示順序。
《蘭亭序》的總筆畫數為38畫。
《蘭亭序》的來源是東晉文學家王羲之,在南京蘭亭編纂文集時,他寫下了這篇隸書,傳世至今。
《蘭亭序》的繁體寫法為「蘭亭序」。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一定的差别。《蘭亭序》所使用的漢字,例如「蘭」字,在古代的寫法中,多以草書或隸書形式呈現。字形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仍可被辨認。
王羲之在《蘭亭序》中寫道:“晉代文學要領盛于世,可以說王羲之與顔真卿同是神髓代表,觸目所及,逼真以緻不可名狀。”
組詞:蘭亭、啟事、隸書、書法、文集。
近義詞:蘭亭集會、蘭亭啟蒙。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