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雕刻的文字、花紋等。 唐 劉長卿 《朱放自杭州與故裡相使君立碑回因以奉簡吏部楊侍郎制文》詩:“鵩集占書久,鸞回刻篆新。” 唐 韋應物 《信州錄事參軍常曾古鼎歌》:“雕螭刻篆相錯盤,地中歲久青苔寒。”
(2).精細地描摹。 宋 歐陽修 《試筆·郊島詩窮》:“ 唐 之詩人,類多窮士, 孟郊 、 賈島 之徒,尤能刻篆窮苦之言以自喜。”
“刻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刻篆”由“刻”和“篆”組成:
工藝與文字層面
指雕刻的文字、花紋等具體形式。例如唐代劉長卿詩中提到的“鸾回刻篆新”,即形容碑文雕刻的精美。
藝術與文學層面
引申為對事物的精細描摹,如宋代歐陽修評價孟郊、賈島的詩風“尤能刻篆窮苦之言”,比喻其文字刻畫入微。
曆史背景
篆刻藝術起源于商代,已有三千多年曆史,常用于印章、器物裝飾,兼具實用與審美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或篆刻曆史,可查閱《試筆·郊島詩窮》(歐陽修)或《信州錄事參軍常曾古鼎歌》(韋應物)等文獻。
刻篆是指使用刀具在硬質材料上雕刻漢字,以制作篆刻作品的一種技法。它是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之一,也是中國書法的重要分支。
刻篆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刻和篆。刻的部首是刀,篆的部首是竹。刻字有6個筆畫,而篆字有10個筆畫。
刻篆這個詞源于漢字,刻的意思是使用刀具雕刻,篆的意思是古代銘文所用的刻紋。刻篆最早起源于商代,經過演變和發展,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書法形式。
刻篆的繁體字為「刻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刻篆一詞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刻籑」。
他用刻篆的技法制作了一塊精美的玉石印章。
刻刀、篆刻、篆書、刻字。
刻印、雕刻。
粉刷、塗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