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躲避兵器傷害。《文子·上德》:“蘭芷以芳,不得見霜。蟾蜍辟兵,壽在五月之望。” 杜道堅 缵義:“案《萬畢術》:蟾蜍五月中殺塗五兵,入軍陣而不傷。”《新唐書·越王貞傳》:“以 韋慶禮 為司馬,署官五百。然脅誘無鬭志,家童皆佩符以辟兵。”
(2).防避兵災。《藝文類聚》卷四引 漢 應劭 《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綵絲繫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鬧榭》:“辟兵逢綵縷,卻鬼得丹砂。”
“辟兵”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pì bīng,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通過特定方式避免被兵器所傷,常見于古代軍事或巫術相關的記載。例如:
指通過儀式或物品預防戰争帶來的災禍,多見于民俗傳統。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民俗案例,可參考《文子·上德》《風俗通》等文獻。
“辟兵”是一個詞彙,它的意思是擾亂敵軍陣勢、制造混亂、引起敵人恐慌和腐化等等。這個詞常常用來描述在戰争中使用各種策略、手段、戰術等,通過非直接的方法來削弱敵軍力量的行為。
“辟兵”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其中,左邊的部分是“辟”(bì),它是由“辛”(xīn)和“白”(bái)組成的。右邊的部分是“兵”(bīng),它是由“八”(bā)和“刀”(dāo)組成的。總共包含8個筆畫。
“辟兵”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它在漢字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中國戰國時期。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辟兵被廣泛使用,并且與戰争、策略、智慧等等緊密相關。對于戰争有着精深獨到見解的古代文豪孫子的兵書《孫子兵法》中就有辟兵的應用。
在繁體字中,“辟兵”可寫作“闢兵”。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辟兵的組成部分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但是在一些古籍和碑文中,形态可能會有一些微小的調整。然而,總體而言,辟兵的寫法在古代與現代的差異不大。
1. 智者善辟兵,通過暴食疲勞敵軍。
2. 我們需要運用辟兵之術,打破敵人的陣型。
3. 辟兵計謀迅速傳開,敵人一時間陷入混亂。
組詞:辟邪、辟谷、辟謠
近義詞:擾亂、破壞、混亂
反義詞:整饬、鞏固、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