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兵的意思、辟兵的詳細解釋
辟兵的解釋
(1).躲避兵器傷害。《文子·上德》:“蘭芷以芳,不得見霜。蟾蜍辟兵,壽在五月之望。” 杜道堅 缵義:“案《萬畢術》:蟾蜍五月中殺塗五兵,入軍陣而不傷。”《新唐書·越王貞傳》:“以 韋慶禮 為司馬,署官五百。然脅誘無鬭志,家童皆佩符以辟兵。”
(2).防避兵災。《藝文類聚》卷四引 漢 應劭 《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綵絲繫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鬧榭》:“辟兵逢綵縷,卻鬼得丹砂。”
詞語分解
- 辟的解釋 辟 ì 君主:複辟。 指君主招來,授予官職:辟召。辟引。辟書。辟除(征召推舉授官)。辟舉。 古同“避”,躲,設法躲開。 古同“睥”,睥睨。 辟 (①辟③闢) ì 開發建設:開辟。 駁斥,排除:辟邪。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專業解析
"辟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核心含義,均體現了古人趨吉避兇的願望:
-
躲避兵器傷害;避免戰禍:
- 這是其最根本的含義。"辟"通"避",意為躲避、避免;"兵"指兵器、戰争。合起來指躲避刀兵之災,遠離戰争。
- 例證: 古人常在特定節日(如端午)或通過佩戴特定物品(如五彩絲、符咒)以求"辟兵",即祈求免受戰争或兵器的傷害。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這裡“辟兵缯”即指用于辟兵的五彩絲織物。
-
道教法術中指避除兵災的符咒或法術:
- 在道教文化中,"辟兵"發展成為一種具體的方術或符箓的名稱,指通過佩戴符咒、施行法術或服用丹藥等方式來達到刀槍不入、避免戰禍的目的。
- 例證: 東晉葛洪《抱樸子·内篇·雜應》中詳細記載了多種“辟五兵之道”,如:“或佩西王母兵信之符,或佩熒惑朱雀之符,或佩南極铄金之符,或戴卻刃之符,祝融之符……或服玉子,或服雄黃,或服金丹……” 這些符、藥都被認為具有“辟兵”的功效。
“辟兵”一詞,源于古人對于戰争和兵器傷害的恐懼與規避心理。其核心意義在于躲避戰争災禍,避免被兵器所傷。這一概念不僅體現在日常習俗(如端午佩戴五彩絲)中,更被道教吸收發展,形成了一套具體的符咒法術體系,以求通過超自然力量實現“刀兵不害”的目的。它反映了古代社會人們對和平安甯生活的向往和對生命安全的珍視。
來源說明:
- 詞義解釋主要依據古代文獻典籍(如《風俗通義》、《抱樸子》)及權威漢語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辭源》)中對“辟兵”條目的釋義。
- 由于《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的網絡公開版本通常不提供具體詞條鍊接,或需訂閱訪問,此處無法提供直接的有效鍊接。相關内容可查閱相關辭書的紙質版或授權電子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辟兵”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pì bīng,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1.躲避兵器傷害
指通過特定方式避免被兵器所傷,常見于古代軍事或巫術相關的記載。例如:
- 《文子·上德》提到“蟾蜍辟兵”,指用蟾蜍的分泌物塗抹兵器以躲避傷害。
- 《新唐書·越王貞傳》記載士兵佩戴符咒以“辟兵”,即借助符咒的庇佑免于戰場傷亡。
2.防避兵災
指通過儀式或物品預防戰争帶來的災禍,多見于民俗傳統。例如:
- 漢代《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線系臂可“辟兵及鬼”,即用此方法驅避戰亂和疾病。
-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中亦有“辟兵逢彩縷”的描述,反映了民間對兵災的防範習俗。
補充說明
- 詞義特點:“辟兵”具有巫術或迷信色彩,多與古代方術、民俗信仰相關,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 文獻來源:該詞多見于《文子》《新唐書》《藝文類聚》等古籍,以及《桃花扇》等文學作品,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民俗案例,可參考《文子·上德》《風俗通》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貝甲被中香爐變天不可勝舉摻雜蹴觸道白的嗣釣筒放大率翻然悔悟法杖鳳扇風霜雨雪拊股高爾夫球運動孤标傲世河門和丘鶴沙胡琴奸敝減員積沉計吏進履圯橋金囊舊契苛峻瀾波連家鋪潦潦立教靈蠵六命率事孟家蟬抹摋内醖排山任命狀閏變砂袋神課市賦失賺束誡暑月斯濫鐵灰臀部望慰往業枉滞誤譌限極線麻仙心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