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縮;退敗。《宋書·自序》:“然二三君子,或同業艱難,或荷恩罔極,以此退撓,亦何以見相公旗鼓耶?”《清史稿·拜音圖傳》:“﹝ 崇德 ﹞六年, 拜音圖 弟 鞏阿岱 從大軍圍 錦州 ,臨陣退撓。”
“退撓”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擴展用例,可參考《宋書》《清史稿》等文獻來源。
《退撓》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避讓、回避或退卻抵擋。下面将分别介紹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詞語。
《退撓》這個詞可以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辶(走)和扌(手)。辶部主要表示與走有關的意義,扌部表示與手有關的意義。它的總筆畫數為12筆。
《退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退”字源自《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撓”字源自《康熙字典》。它們的組合起來形成了一個新的詞語,描述了人們對于某種事物的回避和避讓。
《退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退撓」,保留了原本的意思和發音。
在古代漢字中,「退撓」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時代和地區,其字形可能會有微小的變化。但總體上,其含義和發音并未改變。
以下是一些使用《退撓》這個詞的例句:
1. 他在面對困難時選擇了退撓。
2. 當她感到不舒服時,她會退撓争執,避免沖突。
以下是一些與《退撓》相關的組詞:
1. 進退兩難:表示在面對兩個選擇時,無論選擇哪個都會有困難和問題。
2. 避而不談:表示回避、拒絕談論某個話題。
與《退撓》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避讓、回避、逃避、躲避」等。而相反的意思則有「進攻、迎戰、抵抗」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