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蠖伏的意思、蠖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蠖伏的解释

如尺蠖之屈伏。比喻人不得志。 清 陈维崧 《水龙吟·寿朱致一五十》词:“金印由他如斗,且逍遥药栏红昼。莫愁蠖伏,只须龙卧,任呼牛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蠖伏(huò f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形象化表达的动词,指像尺蠖(一种昆虫)蜷缩身体般的姿势,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暂时隐藏、收敛的状态。根据权威词典及文献记载,该词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释义

    指身体蜷缩如尺蠖的姿态。尺蠖行动时身体先屈后伸,因此“蠖伏”既包含蜷缩动作,又隐含蓄势待发的状态。例如《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形容如尺蠖之屈伏”,强调动态的收缩与潜伏特征。

  2. 引申义与文学意象

    在文学作品中,该词常被引申为“隐忍待时”或“韬光养晦”的处世态度。清代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回写道:“大丈夫不蠖屈不伸,只管蠖伏,岂是长策?”此处以蠖伏比喻暂时退避以等待时机。

  3. 生物学溯源

    “蠖”特指尺蠖科昆虫,其爬行时身体屈伸的形态被古人观察并抽象为行为符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虽未直接收录“蠖伏”一词,但对“蠖”的注解“尺蠖,屈伸虫”为词义形成提供了生物依据。

  4. 近义关联词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与“蛰伏”“蜷伏”列为近义词,但强调“蠖伏”更侧重动态过程中的暂时性隐藏,区别于长期静止的“蛰伏”。

  5. 古籍用例解析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虫部》记载:“尺蠖……能屈能伸。”这一生物学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哲学论述,如《周易·系辞下》中“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的辩证思维,进一步强化了“蠖伏”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蠖伏”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huò fú,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用法与语境


相关扩展


权威参考

如需进一步验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献(如明代诰文、清代词集)。

别人正在浏览...

白紬蚌珠霸气倍日摽陨笔花生呒不参附藏蓄草蔀搀抢宠人吹垢索瘢淳实爨宝子碑大孤山大有可为打字机颠蹷定规都头耳聋眼花丰化丰逸歌曲顾盼多姿雇替含商咀徵黑檎忽剌巴儿魂魄狡笇荆蛮禁劾捐弃前嫌愧忿来者居上廉撝理尚楼烦迈气眉头一展,计上心来排墙牌子披怀倾玷囚首丧面全宋词纴器善种生房踏踧拖步秃头秃脑违令无偏无陂相拜香辅小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