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wel rhyme;assonance] 韻母相同的兩個字構成詞,叫疊韻
亦作“疊韻”。 1.指兩個字或幾個字的韻母相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聲律》:“凡聲有飛沉,響有雙疊;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睽。”《南史·謝莊傳》:“又 王玄謨 問 莊 何者為雙聲,何者為疊韻。答曰:‘ 玄護 為雙聲, 碻磝 為疊韻。’其捷速若此。”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國風漢魏六朝下》:“雙聲者,同音而不同韻也;疊韻者,同音而又同韻也……若侏儒、童蒙、崆峒、巃嵸、螳螂、滴瀝,皆疊韻也。” 清 鈕琇 《觚賸續編·詩聖》:“‘側塞被徑花,飄颻委墀柳。’‘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以疊韻相對為工也。”
(2).指賦詩重用前韻。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餘作詩,雅不喜疊韻、和韻及用古人韻。” 清 沉濤 《瑟榭叢談》卷下:“餘復疊韻酬之。”
曡韻:兩個字或幾個字的韻母相同稱為“曡韻”。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以雙聲疊韻字代本字例》:“《尚書·微子篇》‘天毒降災荒 殷 國’,《史記·宋微子世家》作‘天篤下災亡 殷 國’。篤者,厚也。言厚降災咎以亡 殷 國也。‘篤’與‘毒’,‘亡’與‘荒’,皆曡韻。”
疊韻是漢語音韻學術語,指兩個或多個漢字在相同語音位置上的韻母重複現象。其核心構成需滿足三個條件:首先,參與疊韻的字必須屬于同一韻部;其次,韻腹(主要元音)和韻尾需完全一緻;第三,聲調允許存在差異,如《現代漢語詞典》将疊韻定義為"兩個字的韻母相同或相近"(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在語言實踐中,疊韻詞主要表現為三種形态:其一為單純詞中的連綿詞,如"逍遙(xiāo yáo)"的韻母均為"iao";其二為複合詞中的韻律組合,如"光芒(guāng máng)"的韻母均為"ang";其三為修辭手法中的刻意安排,如杜甫詩句"遲日江山麗"中"江山(jiāng shān)"的韻母"ang/an"構成寬式疊韻(來源:王力《漢語音韻學》,中華書局)。
需要注意的是,疊韻現象與雙聲構成互補關系。清代學者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中特别強調:"疊韻之字,其義即存乎聲",揭示出漢語音義關聯規律。現代語音學進一步指出,疊韻結構通過音韻複現增強詞語的節奏感和記憶度,這既是漢語音樂性特征的體現,也是古典詩詞格律的重要構成要素(來源: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疊韻是漢語音韻學和文學中的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理解:
指兩個漢字的韻母(或主要元音及韻尾)相同,常見于雙音節聯綿詞。例如:
修辭手法
通過相鄰詩句末尾韻母重複或近似,增強節奏感。例如:
浮雲疊翠山,流水滿碧潭。(同韻疊)
天之雪隱隱,地之霜冷冷。(通韻疊)
詞調變格
将原詞調重複一遍形成新詞牌,如柳永将《接賢賓》疊為《集賢賓》,晁補之疊《梁州令》為《梁州令疊韻》。
注意:疊韻與雙聲(聲母相同,如“參差”cēn cī)常結合使用,在《詩經》等古詩詞中尤為普遍。如需更多實例或分類細節,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安全理事會包元繃拽獘俗炒作楚客藂翳帶甲東土山房下梵教發塔拂枕席剛斷趕面杖關城鼓鰓黃父鬼皇孫車荒銀火光沖天狐文幾嘉表絞缢介人金簳精曉齌怒舉口龛虣吭氣匡率類犴離距禮鼠龍工賣庸門寵免禍穆安津拟捍偏闇嘌呤纰離入幕賓钐鐮挻亂山脈韶娘生生死死麝香褐十七八訟阋蒐裒天瓢停柩頭等味之素缃圖肖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