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wel rhyme;assonance] 韻母相同的兩個字構成詞,叫疊韻
亦作“疊韻”。 1.指兩個字或幾個字的韻母相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聲律》:“凡聲有飛沉,響有雙疊;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睽。”《南史·謝莊傳》:“又 王玄謨 問 莊 何者為雙聲,何者為疊韻。答曰:‘ 玄護 為雙聲, 碻磝 為疊韻。’其捷速若此。”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國風漢魏六朝下》:“雙聲者,同音而不同韻也;疊韻者,同音而又同韻也……若侏儒、童蒙、崆峒、巃嵸、螳螂、滴瀝,皆疊韻也。” 清 鈕琇 《觚賸續編·詩聖》:“‘側塞被徑花,飄颻委墀柳。’‘卑枝低結子,接葉暗巢鶯。’以疊韻相對為工也。”
(2).指賦詩重用前韻。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餘作詩,雅不喜疊韻、和韻及用古人韻。” 清 沉濤 《瑟榭叢談》卷下:“餘復疊韻酬之。”
曡韻:兩個字或幾個字的韻母相同稱為“曡韻”。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以雙聲疊韻字代本字例》:“《尚書·微子篇》‘天毒降災荒 殷 國’,《史記·宋微子世家》作‘天篤下災亡 殷 國’。篤者,厚也。言厚降災咎以亡 殷 國也。‘篤’與‘毒’,‘亡’與‘荒’,皆曡韻。”
疊韻是漢語音韻學和文學中的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理解:
指兩個漢字的韻母(或主要元音及韻尾)相同,常見于雙音節聯綿詞。例如:
修辭手法
通過相鄰詩句末尾韻母重複或近似,增強節奏感。例如:
浮雲疊翠山,流水滿碧潭。(同韻疊)
天之雪隱隱,地之霜冷冷。(通韻疊)
詞調變格
将原詞調重複一遍形成新詞牌,如柳永将《接賢賓》疊為《集賢賓》,晁補之疊《梁州令》為《梁州令疊韻》。
注意:疊韻與雙聲(聲母相同,如“參差”cēn cī)常結合使用,在《詩經》等古詩詞中尤為普遍。如需更多實例或分類細節,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疊韻》是一個漢字詞彙,通常用來形容詩詞中韻律多次重複的現象,特别是在音韻方面的重複。
《疊韻》的拆分部首是“口”和“高”,總共有12個筆畫。
《疊韻》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等古代文獻中。繁體字為「疊韻」。
在古時候,「疊韻」的字形與現代稍有差異。其中,“口”字旁通常是連接的,形狀更加圓潤。而“高”字旁則是兩個相連的直立的橫勾。整個字形更加古樸、有力。
1. 他的詩歌通過疊韻的手法,将美妙的音樂與情感完美結合。
2. 這首詩中的疊韻使得整體的節奏感更加流暢與飽滿。
疊韻的相關詞語有:押韻、雁行、韻律等。
疊韻的近義詞有:押韻、律詩。
疊韻的反義詞為:不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