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ave for greatness and success] 原指封建帝王喜歡炫耀武功。現指一心想幹大事,貪大功。亦形容鋪張浮誇的作風
秦始皇、 漢武帝、 唐太宗欲無 夷 狄,是皆好大喜功窮兵黩武之過。—— 宋· 朱熹《鄭公藝圃折衷》
喜愛幹大事,建大功業。今多用以指不管條件是否許可,辦事鋪張浮誇。《新唐書·太宗紀贊》:“至其牽於多愛,復立浮圖,好大喜功,勤兵於遠,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被圍》:“離間其左右,既侈其好大喜功之念,又發其毆賢用佞之心。”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八章:“唉唉!他原不是好大喜功、喜歡為公衆事務活動的人呀。”
“好大喜功”是一個漢語成語,現從多個維度進行解析:
一、詞義與内涵 指不顧實際情況和條件限制,一味追求宏大的目标或功績,常帶有不切實際、浮誇的貶義色彩。最初用于形容封建帝王熱衷開疆拓土、大興土木等行為,後泛指個人或集體盲目追求表面成就的作風。
二、來源與演變 出自《新唐書·太宗紀贊》,原文評價唐太宗“牽于多愛,複立浮圖,好大喜功,勤兵于遠”,指出其晚年大興佛教建築、頻繁征戰等問題。成語原指帝王行為,後擴展至普通人或組織的浮誇作風。
三、字詞結構解析
四、使用場景與示例
五、文化延伸 該成語常與曆史人物如秦始皇、漢武帝等關聯,反映傳統文化對務實精神的推崇。現代語境中,也用于提醒避免形式主義或政績工程。
《好大喜功》是一個成語,一般用來形容某人喜歡追求名利,好出風頭,愛誇誇其談但實際上沒有實際成果。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部首:女(nǚ)
- 筆畫:11畫
來源:
《好大喜功》最早出現在《史記·商君列傳》這本史書中的“信陵君竊論兵備法第三”一章中。史書中記載了信陵君謀助秦國的故事,他自誇自己的作戰計劃偉大而才華出衆,但最終卻沒有實際的成果。
繁體:好大喜功(繁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好”字的古代寫法為“孝”+“女”,表示好、善。
- “大”字的古代寫法為“人”+“土”,表示有所作為、偉大。
- “喜”字的古代寫法為“辛”+“口”,表示喜悅、歡樂。
- “功”字的古代寫法為“力”+“工”,表示成就、功績。
例句:
他總是喜歡吹噓自己的能力,但從來沒有實際出色的成果,可見是個典型的好大喜功的人。
組詞:
- 好大喜功者:形容喜歡好大喜功的人。
- 大喜功敗類:形容好大喜功而沒有任何實際成果的人。
近義詞:
- 自吹自擂:形容自誇、吹噓自己。
- 好高骛遠:形容好大喜功、追求名利。
反義詞:
- 謙虛低調:形容謙遜、不喜歡出風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