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火設施。 唐 李翺 《再請停率修寺觀錢狀》:“前奉處分雲:要與換寺觀家人院蒲葵屋,以為火備。”《宋史·王溥傳》:“ 宋 初,以 祚 為使,課民鑿井修火備,築城北隄以禦火災。”《清史稿·高宗紀一》:“ 乾隆 九年,九月辛未,以 福建 閩縣 等縣火災,諭責疆吏不嚴火備。”
“火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和現代解釋中較為統一,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火備(huǒ bèi) 指防火設施或火災預防措施,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或現代為防範火災而設置的設備或制度。例如《宋史·王溥傳》提到“課民鑿井修火備”,即要求民衆鑿井并完善防火設施。
部分現代詞典(如)擴展了其含義,認為“火備”可比喻情緒或局勢被有效控制,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現代釋義,可參考《漢語辭海》或《宋史》相關記載。
《火備》是指防範火災的備用措施、設備、資源等。它是由“火”和“備”兩個漢字組成。
《火備》的“火”字的部首是火,筆畫數為4;而“備”字的部首是貝,筆畫數為9。
《火備》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會,人們意識到火災給生命和財産帶來的巨大危害,因此開始探索防火的方法和手段,并逐漸形成了“火備”的概念。
《火備》的繁體字為「火備」。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火備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例如,火字在古代常常用更加象形的形狀,而備字則可能有一些細微的變化。
1. 在公共場所,應當配備足夠的滅火器等火備設備。
2. 這位消防員講解了如何正确使用火備工具。
火備器材、火備措施、火備訓練、火備意識
防火準備、滅火備份、火災預防
火災、失火、不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