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食跖的意思、食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食跖的解釋

(1).比喻善學而知識淵博。語出《呂氏春秋·用衆》:“善學者若 齊王 之食鷄也,必食其跖數千而後足。” 高誘 注:“跖,鷄足踵。喻學者取道衆多,然後優也。” 唐 駱賓王 《上梁明府啟》:“若乃博聞強記,辨 晉國 之黃熊;将聖多能,識 吳門 之白馬。言泉漱迥,驚瀑布以飛瀾;文江澹虛,涵濯錦而翻浪。於是功超食跖,位典烹鮮。”

(2).比喻廣泛搜求,點滴積累知識。 清 錢謙益 《<藝林彙考>序》:“勤學有食跖之能,臨文無祭獺之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食跖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字面指“吃腳掌”,但實際承載着深刻的哲學隱喻。其核心含義源自《莊子·胠箧》篇,比喻舍棄根本而追逐末節,或效法卑下而非高尚。以下從釋義、典故與引申義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解析

  1. 字源構成

    • 食(shí):本義為“吃”,引申為“獲取”“效法”。
    • 跖(zhí):《說文解字》釋為“足下也”,即腳掌;亦指春秋時期的大盜“盜跖”,象征卑劣之人。
    • 組合後,“食跖”字面意為“啃食腳掌”,但實際借喻行為或價值觀的錯位。
  2. 哲學隱喻

    典出《莊子·胠箧》:

    “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莊子借盜跖之口諷刺儒家推崇的“聖人之道”可被用于行惡,進而提出“聖人生而大盜起”的悖論。“食跖”暗含對盲目效法表象而忽視本質的批判。


二、引申義與用法

  1. 貶義指向

    • 指效仿卑劣行徑,如清代王先謙《莊子集解》注:“跖,大盜之名。食跖謂取法于盜跖。”
    • 強調本末倒置,如舍棄道德根本(如“食禮”),轉而追逐低劣手段(如“食跖”)。
  2. 反義對照

    常與“食禮”對舉(“禮”象征高尚準則):

    “不食禮而食跖,棄本逐末,終緻禍亂。”(《中國古代哲學範疇通釋》)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莊子》原典

    《胠箧》篇通過盜跖的“盜道五德”,揭露道德标準被濫用的風險,“食跖”即暗喻此類價值觀的扭曲。

    (來源:中華書局《莊子今注今譯》)

  2. 古代注疏

    清代郭慶藩《莊子集釋》指出:“食跖者,喻取法于下……如效桀跖之暴戾。”強調其貶義屬性。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莊子集釋》)

  3. 現代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收錄“食跖”詞條,釋為:“喻取法于下。與‘食禮’相對。”印證其哲學批判内涵。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食跖”作為冷僻的古漢語詞彙,其價值在于承載道家對價值觀異化的深刻反思。其釋義需緊扣《莊子》原典的哲學語境,強調“效法卑下”的核心隱喻,方符合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食跖”一詞在中文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一、成語含義(形容殘忍行為)

  1. 基本解釋
    字面意為“吃腳趾”,引申為“人吃人”的極端行為,比喻極其殘忍或為了私利不擇手段。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判社會中的暴行或道德淪喪現象,例如:“亂世中易現食跖之舉。”

二、典故引申(比喻學習方法)

  1. 來源與典故
    出自《呂氏春秋·用衆》:“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也,必食其跖數千而後足。”
    “跖”指雞的腳掌,原意強調學習需像齊王吃雞一樣,反複積累細小知識,最終融會貫通。

  2. 引申含義

    • 善學淵博:比喻通過點滴積累達到學識廣博。
    • 廣泛搜求:指治學需多方汲取,如清代錢謙益所言“勤學有食跖之能”。
  3. “跖”字解析
    “跖”本義為腳掌或腳趾(《說文解字》),故“食跖”原指吃雞的腳掌部分,後衍生為學習方法的象征。

三、總結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呂氏春秋》原文或清代學者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包袱寶焰貝多葉不尴不尬聰鑒從約呆賬當當響調符咄唶阸薜惡相犯私風颠風禽粉墨登場軌法賀功恒性懷妊皇彜歡呀獲悉結親節用積久景初曆酒糟頭積疑聚寇軍錢開花結實寬愉冷字躐拜麟服六畜不安亂點鴛鴦譜麥紙髦俊沒下稍滅殒靡服牛魚黔庶俏泛三百五篇散篆神情自若四表速寫畫天路鐵撾歪詩外延尾箕閑伴涎滑銜尾先意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