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火设施。 唐 李翱 《再请停率修寺观钱状》:“前奉处分云:要与换寺观家人院蒲葵屋,以为火备。”《宋史·王溥传》:“ 宋 初,以 祚 为使,课民凿井修火备,筑城北隄以御火灾。”《清史稿·高宗纪一》:“ 乾隆 九年,九月辛未,以 福建 闽县 等县火灾,諭责疆吏不严火备。”
“火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不同历史文献和现代解释中较为统一,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火备(huǒ bèi) 指防火设施或火灾预防措施,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或现代为防范火灾而设置的设备或制度。例如《宋史·王溥传》提到“课民凿井修火备”,即要求民众凿井并完善防火设施。
部分现代词典(如)扩展了其含义,认为“火备”可比喻情绪或局势被有效控制,但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见明确记载,可能是现代引申义。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现代释义,可参考《汉语辞海》或《宋史》相关记载。
《火备》是指防范火灾的备用措施、设备、资源等。它是由“火”和“备”两个汉字组成。
《火备》的“火”字的部首是火,笔画数为4;而“备”字的部首是贝,笔画数为9。
《火备》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会,人们意识到火灾给生命和财产带来的巨大危害,因此开始探索防火的方法和手段,并逐渐形成了“火备”的概念。
《火备》的繁体字为「火備」。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火备的字形与现代稍有不同。例如,火字在古代常常用更加象形的形状,而备字则可能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1. 在公共场所,应当配备足够的灭火器等火备设备。
2. 这位消防员讲解了如何正确使用火备工具。
火备器材、火备措施、火备训练、火备意识
防火准备、灭火备份、火灾预防
火灾、失火、不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