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席。 元 關漢卿 《謝天香》第一折:“我直到揭席時來,到家時,我又索趲下些功夫憶念爾。” 元 王實甫 《麗春堂》第二折:“怎當他酬酢處兩三巡,揭席時五六盃,醉的我将官錦淋漓。”
“揭席”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宴會禮儀中的本義
源自古代宴席習俗,指揭開覆蓋在宴席上的布帛,标志宴會正式開始。這一動作被引申為揭露隱藏的真相,屬于成語化的比喻用法,常見于文學表達中。
散席的實際含義
在元雜劇等文獻中,“揭席”多指宴會結束、賓客離席。例如關漢卿《謝天香》中的“揭席時來”即散席歸家之意。此用法更貼近生活場景,強調動作的結果。
辨析建議:
兩類釋義分别體現語言的文化隱喻與實際動作,需注意區分使用場景。
《揭席》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揭去席子,指人們離開或散場。它常用來形容宴會或聚會結束,客人紛紛離去的場景。
《揭席》這個詞由“扌”、“羽”、“言”組成。其中,“扌”是手的部首,“羽”是羽毛的部首,“言”是意思的部首。它總共有12個筆畫。
《揭席》最早出現在《淮南子·說林氏訓》這本古代文獻之中。揭席一詞形象地描繪了宴會或聚會結束時人們離去的情景。
繁體字的《揭席》是「揭席」。
在古代,揭席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有些記錄中将其寫作「揭析」或「揭習」等,但含義都與現在相同。
1. 宴會結束時,人們紛紛揭席離去。 3. 隨着音樂的停止,聚會的氣氛也揭席散去。
揭席是一個獨立的成語,沒有常見的相關組詞。
近義詞包括散席、離席、散場等詞語。
反義詞可以是宴會的開始階段,如開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