酣歌恒舞的意思、酣歌恒舞的詳細解釋
酣歌恒舞的解釋
[the drunken singing and the usual dancing] 《尚書·伊訓》:“敢有恒舞于宮,酣歌于室,時謂巫風”。後以“酣歌恒舞”形容經常沉緬于酒宴歌舞之中
詳細解釋
語本《書·伊訓》:“敢有恒舞于宮,酣歌于室,時謂巫風。” 孔 傳:“常舞則荒淫,樂酒曰酣,酣歌則廢德。”後以“酣歌恒舞”形容縱情歌舞,耽于聲色。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四四回:“恬嬉如故,厝火積薪之下,而寝處其上,酣歌恒舞,民怨沸騰,卒至魚爛土崩,不可收拾。”亦作“ 酣歌醉舞 ”。 茅盾 《血戰後一周年》:“不見他們朝朝暮暮酣歌醉舞麼?”
詞語分解
- 酣歌的解釋 盡興歌唱日與其徒置酒酣歌達曙。;;清; 方苞《獄中雜記》詳細解釋.沉湎于飲酒歌舞。《書·伊訓》:“敢有恒舞于宮,酣歌于室,時謂巫風。” 孔 傳:“樂酒曰酣,酣歌則廢德。”.盡興高歌。《南史·蕭恭傳》
- 舞的解釋 舞 ǔ 按一定的節奏轉動身體表演各種姿勢:舞蹈。舞技。舞姿。舞會。舞劍。舞女。舞曲。舞台。 耍弄:舞弊。舞文弄墨。 筆畫數:; 部首:夕;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酣歌恒舞”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ān gē héng wǔ,其詳細解釋如下:
1.釋義
形容縱情歌舞、沉迷于聲色享樂的狀态,通常帶有貶義。
- 酣歌:指飲酒作樂時盡興歌唱。
- 恒舞:指長時間或頻繁地跳舞。
整體強調過度沉溺于歌舞酒宴,忽視正事或德行。
2.出處與背景
源自《尚書·伊訓》:“敢有恒舞于宮,酣歌于室,時謂巫風。”。
- 原句是商朝賢臣伊尹對君主提出的告誡,批評沉迷歌舞的行為為“巫風”(即不正之風)。
- 後演變為成語,用于警示縱情享樂的危害。
3.用法與場景
- 語境: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表達,含批評或勸誡意味。
- 例句:
- “厝火積薪之下,而寝處其上,酣歌恒舞,民怨沸騰,卒至魚爛土崩,不可收拾。”(出自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
- 近義詞:酣歌醉舞、紙醉金迷。
- 反義詞:克勤克儉、勵精圖治(注:部分文獻提及“诘屈聱牙”為反義詞,但實際關聯性較弱)。
4.補充說明
- 部分現代解釋(如)提到“熱情高漲的歡慶場景”,但此用法與經典出處中的貶義不符,需結合語境謹慎使用。
- 核心含義始終圍繞“過度享樂”,需注意語義的負面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尚書》原文或相關文學評論。
網絡擴展解釋二
《酣歌恒舞》的意思
《酣歌恒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們歡快地高聲歌唱、不停止地舞蹈。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們沉浸在歡樂和狂喜中的場景。
拆分部首和筆畫
《酣歌恒舞》可以拆分為以下部首和筆畫:
- 酉(酉部)+歌(欠部):共8畫
- 恒(心部):共10畫
- 舞(舛部):共10畫
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
《酣歌恒舞》來源于《文選·劉桢詩·東山即事》:“酣歌恒舞,劇毒罄世。”繁體字形為「酣歌恆舞」,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
例句
他們在慶祝活動中酣歌恒舞,表達對成功的慶賀。
組詞
與《酣歌恒舞》意思相關的組詞有:
- 酣暢淋漓(充滿激情,暢快無比)
- 跳躍歡快(喜悅的跳動)
- 舞動身姿(以優美的方式展示舞蹈)
近義詞和反義詞
與《酣歌恒舞》意思相關的近義詞有狂歡跳躍、盡情狂舞,反義詞有沉默寡言、靜立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