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昏昃的意思、昏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昏昃的解釋

黃昏;夕陽。《南齊書·海陵王紀》:“而習俗之風,為弊未改,靜言多愠,無忘昏昃。” 南朝 梁 劉孝标 《與舉法師書》:“蒼星昏昃,涼雲送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昏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黃昏或夕陽西斜的時段,表示時間已晚。該詞由“昏”(天色将暗)和“昃”(太陽西斜)組合而成,強調日暮時分的狀态。

  2.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南齊書·海陵王紀》:“靜言多愠,無忘昏昃。”南朝梁劉孝标《與舉法師書》亦用“蒼星昏昃”描述夜晚星辰與落日并存的景象。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詩文或曆史文獻中,現代口語已較少使用。例如描述天色漸晚、時間流逝,或借景抒懷表達時光易逝的感慨。

  4. 注意發音與易混淆點
    正确讀音為hūn zè(非“hūn zú”)。需與“昏聩”“昏昧”等形容神志不清的詞語區分,後者側重思維狀态,而“昏昃”專指時間。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南齊書》或南朝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昏昃

《昏昃》是一個意味着黃昏的詞語,形容太陽落山後天色漸暗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昏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日(陽)和月(陰),這兩個部首分别由4個和4個筆畫構成。

來源

《昏昃》一詞最早見于《荀子·勸學篇》:“昏昃之間,人豈喪矣哉!百官百吏,剝而有之,由政志之陋也。”意為人們在黃昏的時候也不會迷失自我,隻不過是因為政治思想狹窄而導緻百官百吏的堕落。

繁體

《昏昃》的繁體字為「昏昃」。

古時候漢字寫法

《昏昃》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陽部(日)為「旬」,陰部(月)為「禺」。

例句

他從家裡出來時,已經是昏昃之際,樹影模糊間他感到有些不安。

組詞

昏昃之際、昏昃時分、昏昃中、昏昃時光、昏昃天空

近義詞

黃昏、傍晚、薄暮、暮色、落日

反義詞

清晨、白晝、日間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