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昏;夕阳。《南齐书·海陵王纪》:“而习俗之风,为弊未改,静言多愠,无忘昏昃。” 南朝 梁 刘孝标 《与举法师书》:“苍星昏昃,凉云送秋。”
“昏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基本含义
指黄昏或夕阳西斜的时段,表示时间已晚。该词由“昏”(天色将暗)和“昃”(太阳西斜)组合而成,强调日暮时分的状态。
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南齐书·海陵王纪》:“静言多愠,无忘昏昃。”南朝梁刘孝标《与举法师书》亦用“苍星昏昃”描述夜晚星辰与落日并存的景象。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诗文或历史文献中,现代口语已较少使用。例如描述天色渐晚、时间流逝,或借景抒怀表达时光易逝的感慨。
注意发音与易混淆点
正确读音为hūn zè(非“hūn zú”)。需与“昏聩”“昏昧”等形容神志不清的词语区分,后者侧重思维状态,而“昏昃”专指时间。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南齐书》或南朝文学作品。
《昏昃》是一个意味着黄昏的词语,形容太阳落山后天色渐暗的状态。
《昏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日(阳)和月(阴),这两个部首分别由4个和4个笔画构成。
《昏昃》一词最早见于《荀子·劝学篇》:“昏昃之间,人岂丧矣哉!百官百吏,剥而有之,由政志之陋也。”意为人们在黄昏的时候也不会迷失自我,只不过是因为政治思想狭窄而导致百官百吏的堕落。
《昏昃》的繁体字为「昏昃」。
《昏昃》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阳部(日)为「旬」,阴部(月)为「禺」。
他从家里出来时,已经是昏昃之际,树影模糊间他感到有些不安。
昏昃之际、昏昃时分、昏昃中、昏昃时光、昏昃天空
黄昏、傍晚、薄暮、暮色、落日
清晨、白昼、日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