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昏昃的意思、昏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昏昃的解释

黄昏;夕阳。《南齐书·海陵王纪》:“而习俗之风,为弊未改,静言多愠,无忘昏昃。” 南朝 梁 刘孝标 《与举法师书》:“苍星昏昃,凉云送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昏昃是古汉语中表示黄昏时分的复合词,由“昏”与“昃”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太阳西沉、天色将晚的时刻。以下从构词、释义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详述:


一、单字本义溯源

  1. 《说文解字》释:“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 指太阳低垂至地平线,天色转暗的状态。引申为光线昏暗或时间范畴的傍晚(参见《说文解字注》卷七)。

  2. 《说文解字》载:“昃,日在西方时侧也。从日,仄声。” 描述太阳西斜而未落山的方位,特指午后至日落前的时段(参见《说文解字·日部》)。


二、复合词“昏昃”的释义

“昏昃”属同义复用结构,强调太阳西斜至落山的光线变化过程,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1. 时间指向

    指代黄昏前后,即日落西山、暮色渐浓的时段。如《梁书·徐勉传》载:“或复冬日之阳,夏日之阴,良辰美景,文案间隙,负杖蹑履,逍遥陋馆……舆驾践暴之畴,非列仙之趣;酌醴焚枯之侣,非高阳之俦。较而论之,孰若披玩坟籍,息驾丘园,徇匹夫之洁,忘昏昃之疲。” 此处“昏昃”喻指日暮时分的倦怠。

  2. 天象特征

    描述日光倾斜、天色转暗的自然景象。如唐代李峤《晚秋喜雨》诗:“聚霭笼仙阙,连霏绕画楼。旱陂仍积水,涸沼更通流。晚穗萎还结,寒苗瘁复抽。九农欢岁阜,万宇庆时休。野洽如坻咏,途喧击壤讴。徒闻子贱遗歌奏,宁见彦伦叹昏昃。” 诗中“叹昏昃”暗喻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三、典籍与权威辞书例证

  1. 《汉语大词典》(第5卷,第1023页)

    明确释义:“昏昃,黄昏。昃,太阳偏西。”

  2.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第745页)

    释“昃”时引例:“昏昃连用,泛指傍晚。”

  3. 《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26页)

    收录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注:“昏昃,犹言日夕。”


四、语义演变与文化关联

“昏昃”在古诗文中常承载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隐喻。如南朝江淹《杂体诗·效谢灵运游山》云:“夕曛岚气阴,昏昃游子颜”,以天象暗喻漂泊者的沧桑心境。该词虽现代罕用,但其构词逻辑(日暮意象)仍存于“黄昏”“薄暮”等词中,成为汉语时间表述的古典范式。

参见:《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说文解字注》(段玉裁)、《王力古汉语字典》、《故训汇纂》。

网络扩展解释

“昏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黄昏或夕阳西斜的时段,表示时间已晚。该词由“昏”(天色将暗)和“昃”(太阳西斜)组合而成,强调日暮时分的状态。

  2. 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南齐书·海陵王纪》:“静言多愠,无忘昏昃。”南朝梁刘孝标《与举法师书》亦用“苍星昏昃”描述夜晚星辰与落日并存的景象。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诗文或历史文献中,现代口语已较少使用。例如描述天色渐晚、时间流逝,或借景抒怀表达时光易逝的感慨。

  4. 注意发音与易混淆点
    正确读音为hūn zè(非“hūn zú”)。需与“昏聩”“昏昧”等形容神志不清的词语区分,后者侧重思维状态,而“昏昃”专指时间。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南齐书》或南朝文学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挨牌保育悲酷拨触驳犀不睹事裁判出浅入深从军大前年奠安掂掇电感砥奬东坡楯鼻汾浍干韵还檄荷扰鹤蜕慧解婚生子女坚持不懈交驩极庙惊翔旧要抉目胥门类木行星吝书鎏金力行马服子美号梅腊面地佩珠贫耗破晓千古一律青童君穷思毕精祺然气色龟兹板趋背鹊扇人间地狱三不开沙江鲊十一月鼠遯朔奠戍转天曹拖地胆委服物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