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聖兵的意思、聖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聖兵的解釋

太平天囯 稱自己的戰士為“聖兵”,與妖兵相對。妖兵,指 清 軍。 清 人偶爾也以“聖兵”稱 太平天囯 兵士。 太平天囯 林鳳祥 等《北伐回禀》:“聖兵争先追殺得妖兵四百有餘,連時破城。” 清 張漢 《鄂城紀事詩》之二八:“不肯低頭作聖兵,投環赴水各吞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聖兵"是漢語中具有宗教與曆史雙重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1. 詞源本義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将"聖兵"定義為"對正義之師的尊稱",其中"聖"取"神聖、至高"義,"兵"指代軍隊或兵士,組合後特指承載神聖使命的武裝力量。該釋義源自古代"替天行道"的軍事思想,如《墨子·非攻》所載"誅不義,謂之聖兵"。

  2. 宗教起義語境

    在中國農民戰争史研究中,"聖兵"特指宗教化軍事組織成員。據《中國軍事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記載,清代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将起義軍稱為"天父聖兵",強調其"奉天誅妖"的神聖性,此用法見于《天命诏旨書》中"各軍各營衆兵将,各宜為公莫為私,總要一條草對緊天父天兄天王也"的诏令。

  3. 民間信仰延伸

    民俗學者車錫倫在《中國民間宗教志》(人民出版社,2013)中指出,部分民間教派将護法神将稱作"聖兵",如閩台地區的法主公信仰中,張聖君麾下三十六官将被信衆尊為"驅邪聖兵",此類用法多見于道教齋醮科儀的"召将"環節。

網絡擴展解釋

“聖兵”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太平天國運動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指太平天國(1851-1864)對自己軍隊戰士的稱呼,與“妖兵”(指清朝軍隊)形成對立。該詞通過宗教色彩強化軍隊的正義性,體現太平天國政權的意識形态。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例證

  1. 對立關系:太平天國以拜上帝教為思想基礎,将清軍貶稱為“妖兵”,自稱“聖兵”以突顯神聖性。
  2. 文獻記載:
    • 太平軍将領林鳳祥在《北伐回禀》中寫道:“聖兵争先追殺得妖兵四百有餘,連時破城”,直接反映戰場使用場景。
    • 清代詩人張漢在《鄂城紀事詩》中提及:“不肯低頭作聖兵”,側面印證該詞在當時的傳播。

三、詞源與發展

  1. 佛教淵源:部分詞典提到該詞可能源自《法華經》中“神聖力量”的概念(需注意此說法僅個别來源提及)。
  2. 現代延伸:極少數資料将其引申為“為信仰或正義奮鬥者”,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謹慎使用。

四、使用提示

如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可查閱《北伐回禀》或《鄂城紀事詩》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愛國布白棒擺門面背物崩裂鼈悶屏除存録打拱泛泛方朔桃富奸附攀關鼓咕叽喉舌齁熟晃漾晦黯胡角騞砉唿哨檢操兼丁漿酒藿肉監視戶膠黏膠漆相投桀俊既濟井乘急驟劇令具物聚族而居叩心龍拏廬阜綸組節約末孫僻巷醗酵乾笑潛影攘盜蕊苑神魂飛越十五細則水注談訽碳酸鈉騰嬉阗道天笃钿窩頭上末下無濟于事項目謏問瞎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