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俗指婚後三日女偕婿歸省父母。又稱雙回門。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二》:“今人三日後,女偕壻省父母,謂之‘回鸞’, 閩 人謂之‘轉馬’,蓋 春秋 時有‘回馬’之義也。”參見“ 回門 ”。
(2).舞曲名。詳“ 回鸞舞 ”。
(1).古代舞曲名。 南朝 梁 沉約 《侍皇太子釋奠宴》詩:“《迴鸞》獻爵,摐金委奠。” 北周 庾信 《春賦》:“《陽春》《緑水》之曲,《對鳳》《迴鸞》之舞。”
(2).猶回銮。 南朝 梁 蕭統 《和武帝遊锺山大愛敬寺詩》:“豈若欽明後,迴鸞 鷲嶺 岐。”
“回鸾”是一個多義詞,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以下結合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分點說明:
婚俗禮儀
• 指婚後三日,新娘偕同新郎返回娘家省親的習俗,又稱“雙回門”。這一傳統在明代文獻中有明确記載,如謝肇淛《五雜俎》提到:“今人三日後,女偕婿省父母,謂之‘回鸾’,閩人謂之‘轉馬’。”。該習俗可能源自春秋時期的“回馬”儀式,具有禮制延續性。
古代舞曲名
• 作為舞曲名稱,“回鸾”常與“回鸾舞”關聯。南朝梁沈約《侍皇太子釋奠宴》詩及北周庾信《春賦》中均提及此舞曲,如“《回鸾》獻爵,摐金委奠”,說明其在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是宮廷或貴族宴樂中的重要表演形式。
擴展含義(特殊語境)
• 在少數語境中,“回鸾”可引申為尊貴人物(如皇室成員)的回歸,例如“回鸾慶典”可能指迎接貴人歸來的儀式,但這一用法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分析。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記載與民俗研究,展現了“回鸾”在傳統禮俗與藝術領域的雙重文化内涵。
《回鸾》是一個成語,意為鳳凰回歸。比喻失散的夫婦團圓、舊好重聚。
《回鸾》由部首鳥并鳥構成,鳥部在左,鸾部在右。
鳥部的部首是鳥,具有3個筆畫;鸾部的部首也是鳥,具有12個筆畫。
《回鸾》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其中也與曆史文獻有所關聯。根據史書中的記載,鸾是古代神話中美麗的鳳凰,象征着吉祥和美好。鸾分為雄和雌,形象鮮豔動人,是古代皇室的象征之一。
繁體字中的《回鸾》為「回鸾」。
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在古漢字中,《回鸾》的寫法為「迴鸞」,字形較為古樸,與現代字體有所差異。
張老師的女兒去國外留學多年,終于回國了,全家歡聚一堂,仿佛《回鸾》一般。
組詞中常使用《回鸾》的有:回鸾走鳳、回鸾定鳳、回鸾寡鳳。
近義詞有:鳳凰還原、複燃鳳凰。
反義詞有:離鸾别鳳、失去聯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