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數”。 1.稀疏和密集。《周禮·夏官·大司馬》:“中春教振旅……以教坐作進退疾徐疏數之節。”《尉缭子·兵令上》:“出卒陳兵有常令,行伍疏數有常法。” 唐 柳宗元 《小石城山記》:“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2.猶遠近。《穀梁傳·隱公九年》:“庚辰,大雨雪,志疏數也。” 範甯 注:“謂災有遠近。遠者為疏,近者為數也。”《墨子·備城門》:“爵穴大容苣,高者六尺,下者三尺,疏數自適為之。” 畢沅 校注:“言視敵而為疏促。”《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十二年》:“日月之行有疏數,故曆久不能無差。”
3.指親疏。 唐 元稹 《病減逢春期白二十二辛大不至十韻》:“推遷悲往事,疏數辨交情。” 明 宋濂 《故天台朱府君霞塢阡表》:“待族姻廬井曲盡人情,不以貴富賤貧而為薄厚疏數。”
4.慢與快。《淮南子·說林訓》:“凡用人之道,若以燧取火,疏之則弗得,數之則弗中,正在疏數之間。” 高誘 注:“疏,猶遲也。數,猶疾也。得其節,火乃生。”
5.稀少和頻繁。 唐 李翺 《答獨孤舍人書》:“又以為苟相知,固不在書之疎數;如不相知,尚何求而數書。” 宋 曾鞏 《與王深父書》:“顧 深父 所相與者,誠不在於書之疏數;然嚮往之心,非書則無以自解。”
“疏數”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稀疏與密集
指事物分布或排列的間隔程度。例如《周禮·夏官·大司馬》記載“以教坐作進退疾徐疏數之節”,指軍事操練中隊伍間距的疏密節奏。柳宗元在《小石城山記》中描寫岩石上樹木“疏數偃仰”,形容自然分布的疏密與姿态。
遠近
表示空間或時間的距離差異。如《穀梁傳·隱公九年》提到災害記錄需标明“疏數”,範甯注“遠者為疏,近者為數”。
親疏關系
引申為人際關系的親近與疏遠。唐代元稹詩句“疏數辨交情”直接體現此義,明代宋濂也強調待人接物不應因貧富而改變“疏數”。
快慢節奏
描述動作頻率的快慢。《淮南子·說林訓》以燧石取火比喻“疏數之間”,高誘注“疏”為遲緩,“數”為急促。
頻繁程度
指事件發生的多寡。如《墨子·備城門》提到防禦工事需根據敵情調整“疏數”,部分文獻中亦用于曆法誤差的讨論。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獲取更系統的釋義。
《疏數》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排列、整理或計算數字、數量的行為。
《疏數》的部首為“疔”,總共有12劃。
據考證,《疏數》最早出現于元代劉熙《文心雕龍·凡例》一書中,用以描述整理數字、計算數量的行為。
繁體字“疏數”是指将《疏數》轉換為繁體字形式。
根據古代漢字寫法,可以将《疏數》寫作“疏數”,兩個字形均為繁體字。
1. 他擅長疏數,計算迅速、準确。
2. 這個題目需要一些疏數能力來解決。
疏理、數目、疏導、數值
計算、統計、計數、核算
混亂、錯漏、失算、錯誤
【别人正在浏覽】